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主任醫師  淩雁

甲亢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放射性碘以及手術。其中,藥物治療最常用。目前,抗甲狀腺藥物主要包括甲巰咪唑和丙基硫氧嘧啶。這兩種藥物的不良反應雖然大多輕微,但有時也可能出現相當嚴重的不良反應,如粒細胞缺乏症和藥物性肝功能損害。

藥物的不良反應──粒細胞缺乏症

粒細胞缺乏症是指粒細胞絕對計數低於0.5×109/升,是抗甲狀腺藥物最嚴重的不良反應。臨床證實,部份尚未進行治療的甲亢患者本身存在粒細胞減少症(粒細胞絕對計數低於1.5×109/升),這些患者使用抗甲狀腺藥物後,發生粒細胞缺乏的風險非常高。因此,患者在開始進行抗甲狀腺藥物治療前,必須檢查血常規,瞭解白細胞分類計數。若粒細胞絕對計數低於1.5×109/升,應避免使用抗甲狀腺藥物,宜選擇放射性碘治療或者手術治療。

甲亢患者開始使用抗甲狀腺藥物後,也需警惕發生粒細胞缺乏症。大多數粒細胞缺乏症發生在治療後3個月內,患者應每週去醫院監測血常規,如出現粒細胞絕對計數低於1.5×109/升,應立即停藥,及時就診。發熱和咽痛是粒細胞缺乏症最常見的症狀,患者若出現發熱或咽痛,必須立即去醫院就診。

藥物的不良反應──肝臟毒性反應

甲亢本身可以導致肝功能損害,從無症狀性的肝功能異常到暴發性肝衰竭均有可能發生。因此,甲亢患者在治療前應常規檢測肝功能,在確認肝功能正常後,方可用藥,以免藥物治療導致已經存在的肝損害進一步加重。如果患者存在肝功能異常,應先進行保肝治療,待肝功能正常後,再考慮使用抗甲狀腺藥物,或者選用放射性碘治療等其他治療方式。

服用抗甲狀腺藥物後2~4週,患者應去醫院複查肝功能。如出現輕度肝功能異常,醫生會給予患者保肝治療,並密切隨訪肝功能;如轉氨酶達到正常上限的3倍以上,應停用抗甲狀腺藥物,並進行積極的保肝治療。服藥期間,患者應注意觀察有無皮膚、鞏膜發黃,大便顏色變淺,小便顏色變深,以及腹痛、腹脹、噁心、厭食等提示肝損害的表現。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時就診。

積極治療,避免併發症發生

甲亢藥物治療的療程一般為1.5~2年,患者應堅持規律用藥和密切隨訪,以便醫生定期評估藥物療效和發現不良反應,適時調整藥物劑量,或換用其他治療方案,避免病情延誤和出現併發症。

甲亢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後果非常嚴重。甲亢的高代謝狀態會導致患者體重迅速下降、肌肉消耗、鈣質流失、虛弱無力;嚴重甲亢會導致心臟損害,包括心律失常、心臟擴大、心力衰竭等;甲亢還會引起轉氨酶增高和黃疸,甚至肝功能衰竭。

專家介紹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甲狀腺亞專科主任,甲狀腺疾病診療中心執行主任,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內分泌臨床工作,對內分泌代謝疾病的診治有豐富的經驗,擅長甲狀腺疾病、糖尿病及其併發症、腎上腺疾病、垂體疾病、骨質疏鬆、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內分泌性高血壓、多囊卵巢綜合徵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