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眼科主任醫師  宋正宇

乾眼症是一種常見的疾病,電子產品的普及、不良的用眼習慣等原因使乾眼症的發病率逐年遞增,並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用眼過度、糖尿病、乾燥綜合徵、眼外傷等都可能引起乾眼症,其主要症狀為眼部乾澀、異物感、燒灼感、易疲勞、怕風、畏光、敏感,甚至視物模糊。

針刺眼周,濡目潤睛

乾眼症被中醫稱為“白澀症”“乾澀昏花”。針灸可以從整體論治,通過刺激特定穴位推動氣血運行、緩解目澀,達到明目功效。

睛明穴為膀胱經的起始穴,也是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的交會穴,與攢竹穴同用,可滋陰明目;承泣穴為胃經的首穴,與四白穴合用,可活血明目;足少陽經起於瞳子髎,加用風池穴,可行氣明目。由於這些穴位離眼周較近,針刺時大多淺刺1~1.7釐米,需由專業中醫師操作。遠端取穴可選合穀、太沖、三陰交、足三裡、光明等穴位,與眼周穴位相配,共奏調和氣血、濡目潤睛之效。

艾灸熏灼,行氣活血

除常規針刺外,還可使用艾灸治療乾眼症。最為常用的艾灸方法是雷火灸和隔核桃灸。

雷火灸操作時,一般將艾條置於距前額2~3釐米處,先橫向灸,再縱向灸前額部,直至皮膚微紅,再分別對雙眼進行順時針方向的迴旋灸。眼表皮膚嬌嫩、血運豐富、經絡密集,雷火灸的熱力可刺激眼部穴位,加快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達到行氣活血、益精明目的功效。

隔核桃灸是指將中藥液(枸杞、麥冬、菊花、熟地黃、當歸、柴胡、黃芩、甘草等)浸泡過的核桃殼置於患者眼部,再在核桃殼凸面週邊用艾條熏灼。核桃殼經艾灸後,藥液被加熱,產生水蒸氣薰蒸眼區,使眼部有溫熱潮濕感,刺激眼周分佈的睛明、攢竹、四白、瞳子髎等穴位。艾灸產生的熱力也可以幫助調和氣血、開竅明目。

撳針埋線,更為便捷

撳針操作便捷,在相應穴位上一貼一按即可,痛感小,且能持續性刺激穴位,不影響日常生活。另外,也可選用穴位埋線,使相應穴位得到持續刺激,緩解乾眼症狀。

自行按摩,緩解疲勞

日常生活中,可選取攢竹、四白、印堂、瞳子髎、睛明、太陽、承泣等穴位,將拇指指腹置於相應穴位上按摩。太陽穴採用順時針、逆時針方向交替按揉,其他穴位則採用點按的方式進行按摩。各穴位按摩3~5分鐘,每天1次,每次按摩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按摩力度從小到大,漸進式增加,使穴位有酸、麻、脹、重等感覺。如果頻繁出現乾眼症狀,患者須至醫院進一步檢查,排查眼部其他疾病、乾燥綜合徵等。

專家介紹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眼科主任醫師。擅長視網膜脫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黃斑視網膜疾病,玻璃體疾病,鐳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