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徐建廣

走路“腰痛”、騎車“腰不痛”是怎麼回事

腰腿痛是常見病與多發病,佔日常骨科門診量的1/3以上。據統計,一半以上的成年人現在或曾經被此病困擾過。

生活中,有這樣一類腰腿痛患者:他們一般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常先有慢性腰痛史,有的病史可達十餘年,繼而出現一側或雙下肢的酸脹、麻痛及無力。他們症狀的輕重常與體位有關:直立、伸腰時加重,彎腰、下蹲時減輕。患者常常行走數十米或數百米後出現下肢酸脹、麻木及無力加重,需蹲坐休息,待上述症狀緩解後,方可繼續行走。但行走不遠,又出現類似腰腿痛症狀,病情持續加重,終致步態不穩,無法行走。嚴重患者還伴有小便困難,大便秘結。另外一個現象是,騎自行車時,這類患者的腰腿痛會“感覺好很多”。部份患者能騎車十幾里而沒一點症狀,所以他們常借助手推車、自行車或電瓶車來代替步行。

這些患者往往以為自己是一般的腰腿痛或腰椎間盤突出症,或認為是人體衰老的自然結果,沒有及早去醫院診治。隨著症狀越來越加重,他們不得不去骨科檢查。結果被發現這並非普通的腰腿痛或腰椎間盤突出症,而是腰椎管狹窄症。

腰椎管狹窄症:如年久失修的水管變窄

腰椎管狹窄症是引起慢性腰腿痛的最常見原因之一,40歲以上中老年人群中發病率高。但它並沒有像椎間盤突出症那樣被人們所認識與重視,且此病的治療方法與腰椎間盤突出症有較大區別,導致許多患者得不到正確治療而長期被此病困擾。

腰椎由前方的椎體和後方的椎弓兩部份構成。椎體後緣與椎弓圍成的椎管容納硬膜囊、馬尾及神經根。在正常情況下,腰椎管的容積明顯比硬膜囊及神經根的體積大,有足夠的緩衝餘地,使脊髓神經在人體休息及活動時不受任何壓迫,保證了中樞神經系統的安全。

隨著年齡的增大,人體椎間盤首先發生退變,椎間隙高度下降,異常活動增加,繼發椎體後緣骨贅增生。後方的關節突關節因承受過多負荷出現退變增生、黃韌帶退化肥厚,部份患者尚可出現椎板肥厚。組成椎管的四壁異常增厚,椎管容積急劇減少,最終導致其中的馬尾及神經根受到卡壓,出現神經壓迫症狀。其發病機制如同年久失修的自來水管管腔因積垢而變窄。

腰椎管狹窄症患者為什麼騎車時腰痛會減輕呢?因為騎車時患者的腰部自然保持彎曲位,腰椎管略有擴大,馬尾及神經根受到的卡壓減輕,所以腰痛也減輕了。 “騎車能行十里,走路寸步難移”是此病的一個顯著特點。同理,體位變化(如彎腰等)也可減輕神經壓迫,使疼痛暫時緩解。另外,如果患者腰椎管狹窄最嚴重的部位位於側方,主要卡壓的是神經根,則表現為與腰椎間盤突出症類似的坐骨神經痛症狀,但其疼痛程度往往比單純的椎間盤突出症更嚴重、更頑固,也更難治療。

特別提醒

中老年人出現行走無力等症狀時,常自認為是年老體弱的自然現象,長期任其發展而不治療。實際上,長期的脊髓神經壓迫,可導致行動不便、心肺功能減退、骨質疏鬆等。更為嚴重的是,可能導致馬尾及神經根的不可逆性改變,使下肢肌肉萎縮、行走困難、大小便失禁而難以恢復。因此,出現腰腿痛,絕不能大意,患者應及早去醫院診治。

病因未明,忌腰部“推拿”

另一方面,腰椎管狹窄症常與腰椎間盤突出症合併發生,腰痛患者往往認為自己是椎間盤突出症而忽視了椎管狹窄症的存在。腰椎間盤突出症由突出的椎間盤髓核組織壓迫或刺激神經根引起,臥床休息及牽引等非手術方法,尤其是椎管內注射激素等,可以使神經根的充血\炎症迅速消退,常能取得滿意療效。而腰椎管狹窄症是椎管的骨纖維性狹窄,任何的非手術方法都無法使已經狹窄的椎管擴大,因此保守治療常常難以奏效。如果誤以為是“腰突症”,長期依賴於吃藥、推拿針灸、椎管封閉等保守治療,不但沒有效果,有時反而適得其反。尤其需要提醒的是,此病患者的椎管本已狹窄,脊髓神經被卡壓在骨纖維性椎管內,不宜腰部推拿,尤其是不可做重力推拿,以免引起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

病情嚴重,手術是唯一有效方法

已有腰椎馬尾及神經根持續壓迫且病情嚴重的患者,手術治療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手術的目的是解除壓迫馬尾及神經根的一切因素,包括摘除突出的椎間盤髓核組織,切除肥厚的黃韌帶及增生的關節突關節,擴大椎管腔,重新恢復椎管的通暢,使馬尾及神經根得到徹底減壓。

專家介紹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市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骨科專科分會脊柱學組副組長,上海市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脊柱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