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  時海波

劉女士患有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耳常間斷性流膿。每次發病時,她都去醫院進行耳道沖洗,並使用滴耳液,症狀能被控制。因此,劉女士認為中耳炎只是“耳朵發炎”而已。最近,她感到自己的聽力明顯下降,用藥效果越來越差。在醫生的勸說下,劉女士接受了鼓膜重建手術。本以為術後便萬事大吉了,可劉女士的聽力卻比手術前更差了。劉女士很焦慮:手術後聽力不升反降是正常的嗎?是否還需進一步治療呢?

中耳炎是如何 “偷走” 聽力的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耳科的常見病之一,可侵及中耳黏膜、鼓膜甚至骨質,常合併慢性乳突炎,出現反覆耳流膿、鼓膜穿孔、聽力下降等不可逆損傷。

要知道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如何損傷聽力的,須先瞭解外界聲音被人類感知的途徑:聲波→外耳道→鼓膜振動→聽骨鏈振動傳遞→內耳→聽神經→大腦聽覺中樞→人感知到聲音。外耳起集音作用,中耳內的鼓膜至聽骨鏈起傳音作用。那麼,什麼是聽骨鏈呢?聽骨是人體內最小的一組小骨,包括錘骨、砧骨和鐙骨,三者銜接成聽骨鏈,位於鼓膜和前庭窗之間,負責將外界的聲音傳導至內耳。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可使聽小骨出現不同程度或部位的缺損、壞死,並伴有鼓環、鼓竇或中耳腔內骨質破壞,損傷患者聽力。

手術時機如何選擇

化膿性中耳炎急性發作期,應以藥物治療為主。長期反覆發作的患者,宜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目標有二:一是徹底清除病灶,二是盡可能保存聽力或進行聽力重建。 從手術時機的選擇來看,僅有鼓膜穿孔,耳鏡和CT未提示中耳腔內有肉芽或息肉形成、沒有明顯骨質缺損,且聽力學檢查顯示聽力損失在40分貝以內的患者,可在靜止期接受鼓室成形術及鼓膜修補術;反覆耳內流膿、遷延不愈的慢性中耳炎患者,耳鏡和CT提示中耳腔內有肉芽或息肉形成、骨質缺損,且聽力學檢查提示聽力損失大於40分貝,應直接進行手術治療,盡早清理病灶。

修補鼓膜,重建聽力

鼓膜修補術與聽力重建術能否同時進行,醫生會在術中根據患者的病變範圍、程度、術前聽力殘餘、全身情況等差異來確定。需分期手術者,一般在一期手術(鼓膜修補術)後半年,形成健康的中耳乳突含氣腔後,再行二期手術(聽力重建術)。 鼓膜修補術後,真實聽力 “原形畢露” 。

值得注意的是,在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中耳膽脂瘤或肉芽組織可能在被破壞的聽骨鏈間形成假性連接,造成聽力下降不明顯的假像。當手術清除炎性不健康組織後,假性連接中斷,真實聽力才得以顯現。因此,如果僅進行鼓膜修補術,確實會發生術後聽力反而比術前更差的情況。 隨著耳纖維外科的迅速發展,重建聽力成為趨勢。

一般而言,同時進行鼓膜修補術及聽力重建術的患者,聽力多在術後4~6個月內明顯提高並達到穩定狀態;分期手術者,多在二期手術後3個月內可感到聽力明顯提升,並逐漸穩定。

專家介紹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科分會秘書兼聽力學組組長,中國中西醫結合眩暈專病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聲學學會生理學組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