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副研究員 包春輝
中醫學認為,自然界四季變化更替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通應,夏季和心、小腸相通,屬火,常見的病邪是暑熱。立夏後氣溫逐漸升高,易引起情緒焦躁;心陽也在夏季最為旺盛,易導致心煩、心悸、心慌、焦慮等不適。特別是老年人,受氣候因素的影響,易發生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等情況。梅雨季時,濕邪和熱邪共同為患,可導致身體沉重、四肢乏力、食慾不振、易腹瀉等一系列脾胃不舒的表現。
此時,養生保健當順應自然界物候變化而為之,做到“順四時而適寒暑”“服天氣而通神明”。進入六月,一方面要做到“戒躁戒怒”,使自己情緒平和、靜養身心,保持內心安靜、情志開懷,以降心火;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藥膳茶飲和穴位按摩來清心健脾、祛濕。
茶飲藥膳,飲食祛濕
●荷葉粥
【材料】鮮荷葉1張,大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荷葉洗淨、切絲,大米淘洗乾淨。鍋中倒入水,加大米、荷葉絲,煮成粥狀,加少許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荷葉清暑化濕、健脾和胃,大米調養胃氣、顧護脾胃,適用於入夏後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的人群,身材偏胖、易水腫者尤其適用。需要注意的是,有手足不溫、畏寒等症狀的人不宜食用,糖尿病患者慎食。
●甘草綠豆飲
【材料】生甘草15克,綠豆100克。
【做法】甘草、綠豆洗淨,甘草潤透切片,綠豆浸泡2小時,入砂鍋加水適量,旺火煮沸,改文火再煮1小時後適溫飲用。
【功效】甘草補中益氣,綠豆清熱解毒。需要注意的是,甘草不能與強心苷類藥物、排鉀利尿藥,以及中藥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同用,血糖高者也要慎用。
按摩艾灸,心脾得安
●豐隆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膝眼與外踝尖間的中點,也就是外踝尖上8寸的位置,距離脛骨前緣兩橫指的距離。
【功效】 豐隆穴是中醫經絡中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也是臨床“祛濕”的主要穴位,可祛濕滌痰,用於治療腹脹、肢體困重等脾胃失調的症狀。
●內關穴
【定位】在小臂上,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約三橫指),兩根肌腱(即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的中間。
【功效】 內關穴是中醫經絡中手厥陰心包經上的穴位,具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心悸、心痛、心慌、胸悶等心胸不適。
●陰陵泉穴
【定位】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在脛骨後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
【功效】 陰陵泉穴屬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具有清利濕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的功效,臨床常用於治療腹痛、腹脹、食慾不振、小便不利、月經不調、濕疹、頭痛、咳嗽痰多等疾患。
按摩時,可用手指指腹壓揉上述穴位,以感到局部酸脹感為最佳。每天可按壓2~3次,每個穴位可持續按壓5~10分鐘,可先輕用力以適應,後逐漸加力。
自行艾灸時,可採用溫和灸的方法,即手持一根艾條,將艾條點燃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距皮膚2~3釐米,以感覺穴位局部有溫熱感為宜。一般可每個穴位艾灸10~15分鐘,直至皮膚紅暈為度。艾灸過程中,需注意及時調節艾條與皮膚間的距離,定時刮落艾灰,以免燙傷皮膚。施灸結束後,可將艾條放置密封的玻璃瓶或金屬瓶中熄滅,避免安全隱患。
專家介紹
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於針灸治療炎症性腸病(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徵、胃炎、慢性疲勞綜合徵等免疫功能失調性病症、腹型肥胖、骨關節病以及亞健康調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