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  何建行

最新研究:13個亞洲人肺腺癌相關突變基因被發現

按照組織學分類,肺癌可分為兩大類:小細胞肺癌(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分別佔15%和85%。肺腺癌是最常見的非小細胞肺癌,約佔肺原發腫瘤的40%,較容易發生於女性及不抽煙者。

肺癌是一種有家族遺傳傾向的腫瘤。腫瘤是一種基因病,基因檢測技術可以幫助找到致病基因,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過去三年,我院與華大基因的科研人員合作,完成了一個大規模的亞洲原發性和轉移性肺腺癌患者的基因學分析,發現亞洲人與西方人肺腺癌的基因突變譜不同。

東亞肺腺癌患者中EGRF基因突變的概率高達48%,遠高於其他人群,並鑒別出了亞洲人特有的13個與肺腺癌相關的突變基因,包括最常見的突變基因TP53、EGRF,以及一些新的突變靶基因,如RHPN2、GLI3和MRC2。這些突變基因的發現對於腫瘤的精準治療和療效評估具有重要意義。

基因檢測:使腫瘤治療更加 “精準

1.   精準用藥

提起化療,很多肺癌患者都比較害怕,不僅因為其副作用大,有效率不是太高。現在,除了化療、放療等全身治療外,肺癌的治療已經進入了 “精確制導 ”的分子靶向時代。分子靶向藥物就像是專門針對腫瘤細胞的 “生物導彈” ,與常規化療 “不分敵我、狂轟濫炸” 相比,有效得多,副作用也小得多。

不過,分子靶向治療是否有效,主要取決於肺癌患者身上是否存在相應的 “靶點 ”。比如,肺癌患者是否存在EGRF基因突變(“靶點”),直接關係到EGRF靶向藥物(“導彈”)的療效。而腫瘤相關突變基因的檢測,就能幫助醫生尋找“靶點”,並匹配合適的藥物,使療效最大化。

2.   預後預測與療效評估

除指導精準用藥外,基因檢測很多時候還被用於評估療效及預後,即肺部腫瘤切除術後,預期效果如何,是否還需要進行後續治療。過去,2期以上肺腺癌患者術後通常都需要接受化療或靶向治療。

我們的研究發現,由於存在腫瘤相關突變基因的差異,同樣做了手術的肺腺癌患者,有些容易復發,有些則不容易復發。對於容易復發的患者,我們可能會建議他做一些輔助治療;而對於不容易復發的人群,術後就不需要再做化療等後續治療,可以大大減輕這些患者的痛苦和醫療負擔。

專家介紹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教授、主任醫師,中國健康促進會胸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胸部疾病學會理事長,廣東省醫學會胸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