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女士問詢:請教醫生:心理疾病與精神疾病、神經疾病有什麼不同?

陳醫生回復:這是一個比較專業性的問題,下面作一些一般性的簡單解說。

生活中,不少人對於什麼是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或者神經疾病,常有混淆。從醫學角度來說,這三類疾病有不同的概念、病因和表現,應對的方式也有不同。

心理疾病

因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導致的精神功能異常,包括強迫症、焦慮症、適應障礙、恐怖症、疑病症、神經衰弱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全球約10%-20%的人一生中可能經歷某種心理疾病。如失戀、落榜、人際關係衝突造成的情緒波動,一段時間內不良心境造成的興趣減退、生活規律紊亂甚至行為異常、性格偏離等,這些由於現實問題所引起的情緒障礙,成為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這些問題大多數人可以自我調節或求助他人幫助來調節,如仍無效果時,就需要找心理諮詢醫生尋求幫助。

精神疾病

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紊亂,導致認知、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和怪異。核心特徵是脫離現實,例如出現幻覺(如幻聽、幻視)或妄想(如被害妄想),甚至發生人格分裂或者躁狂等。

精神疾病患者可能表現出:

1) 感知覺異常:如聽到不存在的聲音;

2) 思維內容紊亂:如堅信自己被監控或迫害;

3) 社會功能嚴重受損:無法正常工作或社交。

常見的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執性精神病及嚴重抑鬱症等。

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遺傳、個性特徵及體質因素、器質因素、社會性環境因素等。

這類病人常不承認自己有病,也不會主動尋求醫生幫助。但是通常需要精神科醫生的專業性治療,嚴重需要住院治療。

區分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

有人認為,心理疾病是比較輕的心理障礙,精神疾病是嚴重的心理障礙。

也有人認為,二病的性質不同:精神性疾病源於大腦功能紊亂;而心理疾病只是因內外環境不適應導致的情緒障礙。

在心理病與精神病之間如何判斷?一般有三個依據:

第一、是否出現了幻覺(如幻聽、幻視等)或妄想;
第二、自我認知是否出現問題,能否或是否願意接受心理或精神治療;
第三、情感與認知是否倒錯混亂,知、情、意三者是否能夠統一,

由此社會功能是否受到嚴重損害(即行為情緒是否已經嚴重脫離理智控制)。

神經疾病

神經疾病為神經系統發生的一些器質性疾病,可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如短暫性腦供血不足、偏頭痛、腔隙性腦梗、多發性肌炎等,以及危及神經系統的感染、中毒。一般來說,單純的神經疾病病人在精神方面問題不大。應當就診於神經科。

有一種病稱之為神經症,即神經官能症。這是一組精神障礙疾病的總稱,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等。神經官能症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疾病,患者檢查往往沒有神經系統的器質性病變。

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