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趙玉沛

隨著人們居住環境、生活習慣的改變,胰腺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統計資料表明,胰腺癌在中、美兩國的惡性腫瘤病死率分別位列第六位和第四位,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那麼,面對胰腺癌,人們真的就束手無策嗎?實則不然。

高危人群:警惕胰腺癌偷襲

1. 年齡大於40歲,有腹痛、黃疸、上腹部不適、消化不良、噁心、嘔吐、消瘦等症狀者。隨著年齡增長,腫瘤發病率隨之增高。胰腺癌引起的臨床症狀不具有特異性,可表現為腹痛、黃疸、消化不良等多種症狀。因此,有此類非特異性症狀的中老年人應注意排查胰腺癌。

2. 有胰腺癌家族史者。腫瘤的發生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家族中有親人罹患胰腺癌者,胰腺癌發生風險相對較高。

3. 突發糖尿病者。胰腺的一大功能為調節血糖。一旦胰腺發生病變,除引起腹痛、腹部不適等症狀外,還可以表現為突然出現的血糖波動,甚至發生糖尿病。

4. 慢性胰腺炎患者。臨床證實,炎症與癌症常常相伴而行。慢性胰腺炎患者應警惕伴發胰腺癌的可能。

早期發現:長期存活率達70%以上

胰腺癌的規範診治至關重要。研究表明,若能早期發現胰腺癌並規範治療,患者長期存活率可達70%以上。然而,大多數胰腺癌患者在被確診時已是進展期胰腺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失去根治性手術機會。因此,胰腺癌高危人群應定期去正規醫療機構就診,接受B超、CT、血腫瘤標誌物等檢查,早期發現胰腺癌,提高治療效果。一旦懷疑有胰腺癌,醫生會盡快將患者轉診至國內有經驗的胰腺疾病診治中心,以便進行系統、準確的病情評估,並進行下一步診治方案。

防範胰腺癌:戒煙、戒酒、減肥等

目前,胰腺癌明確的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酗酒、肥胖、糖尿病、長期接觸萘胺或苯類等有害化學物質。研究表明,吸煙者患胰腺癌的概率是不吸煙者的2~2.5倍,發病年齡也提前10~15年。因此,吸煙者應戒煙。此外,戒酒、減肥等也很重要。

胰腺癌預後雖差,但仍可防、可治。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應注意避免或消除胰腺癌的危險因素。胰腺癌高危人群應定期去正規醫療機構隨訪,早期發現胰腺癌,規範診治胰腺癌。

專家介紹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教授,我國普通外科領軍人物,著名胰腺外科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