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 吳 華
冬季,人們隔三岔五吃頓火鍋,圍爐而坐,其樂融融。火鍋是我國獨創的美食,從古至今,從宮廷到民間,魅力長盛不衰。合理享用火鍋,在“冬補”時節能夠為“來年打虎”“添磚加瓦”。
葷素搭配,祛寒化濕
冬季吃火鍋,食材多以牛羊肉為主。羊肉甘、大熱,能健脾溫中、補腎壯陽,祛寒能力強。牛肉甘溫、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健康人食牛羊肉可禦寒,有胃痛綿綿、喜溫喜按、疲勞乏力、手足不溫、腰膝酸軟等表現的脾胃虛寒、腎陽不足患者食之則有一定食療作用。
火鍋中常用到的“辛香料”(如小茴香、砂仁、草豆蔻、肉豆蔻、白芷、丁香、豆豉、蓽茇、甘松、草果、桂皮等),既能幫助去除肉類的腥膻味道,更有化濕、散寒、行氣的功效,對於濕重的人群尤為適合。但若口味過重,也有刺激胃腸道之弊。
《黃帝內經·藏氣法時論》中寫道:“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蔬菜是人體營養成份的重要補充。火鍋中除了豬、牛、羊肉等 “主角”外,自然少不了蔬菜的“捧場”,它們是維持營養均衡的關鍵角色。
中醫認為,小青菜、菠菜、芹菜、蓧麥菜、茼蒿等綠葉菜能清熱解毒、開胃消食、利腸通便;筍能清熱消痰;藕能健脾潤燥;而黃瓜、冬瓜有一定的解渴、利水消腫功效。
中藥食材,錦上添花
主要食材都配齊了,還可以搭配一些藥食同源的食材“錦上添花”,比如肝腎同補的枸杞、補血行血的當歸、潤燥甯心的百合、補脾和胃的大棗、益氣養陰的山藥等。
選擇食材和鍋底時,掌握好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則更能“錦上添花”,美味與養生兼得。如天熱時不宜吃過於溫燥的湯底;氣候潮濕的地區可以適當多放辛香料調味;乾燥的地區適量加上潤燥的食材,並少放辣椒,否則易上火;兒童不宜食用過於滋補的湯底;火鍋菜品琳琅滿目,脾胃虛弱之人尤其不可貪多,否則容易引起傷食、食積等。
養生鍋底DIY
● 黃精棒骨湯鍋
豬棒骨300克,鮮黃精50克,純淨水2000克,加入生薑及蔥段,燉煮1小時。可以先喝湯,再涮火鍋。
【小貼士】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骨髓有一定的補腎益精功效。對腎陰不足、腰膝酸軟、盜汗遺精、內熱重、舌紅少苔的人群尤其合適。
黃精自古為養生保健的聖品。《本草綱目》評價黃精:“得坤土之精”,能養陰生津;在孫思邈《千金翼方》擬出的延年益壽方中,黃精的入選頻率極高。這款黃精棒骨湯鍋適合陰虛者食用。
● 天麻魚頭湯鍋
花鰱魚頭1只,天麻10克,純淨水2000克,生薑10克,蔥段10克。
天麻放入第二次淘米水中浸泡4小時,上鍋蒸1小時備用。魚頭洗淨,略煎至表皮金黃,加入純淨水煮沸。加入生薑及蔥段,燉煮1小時後,加入天麻,繼續燉煮30分鐘。可以先喝湯,再涮火鍋。
【小貼士】
祛風通絡的天麻搭配魚頭,既鮮美,又養生,適合高血壓、偏頭痛等氣血不暢、肝陽上亢的人群。天麻有小毒,需要經過簡單炮製,方能達到食用安全,且口味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