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副研究員 包春輝
李女士退休後經常出現關節疼痛不適的症狀,便前往醫院針灸科進行治療。醫生在她皮膚上取穴後貼上一些小“圖釘”,囑咐她回家自行按壓。李女士有些將信將疑:小小“圖釘”能發揮治療作用嗎?不過,她還是遵醫囑每天按壓。不久以後,她的關節疼痛症狀果然有所減輕。這些形似“圖釘”的短針,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撳針。
貼在皮膚上的 “圖釘”
撳針是皮內針的一種,像一枚可以貼在皮膚上的“圖釘”,又被稱為圖釘型皮內針。將其貼在皮膚上相當於淺刺穴位,輔以自行按揉刺激,可治療疾病、減輕疼痛。中醫理論認為,外邪侵襲人體,首先侵入皮部絡脈,再入侵相對應的經脈。將撳針固定在腧穴部位的皮下組織中,可產生持續穩定的針刺刺激,疏通氣血、平衡陰陽、調理臟腑,從而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撳針雖小,用處卻廣
與普通毫針相比,撳針短小,刺痛感少,刺入身體時只達皮下,不達深層,不會出現彎針、斷針、滯針等不良事件,也不會傷及血管、神經、臟腑,還可以長時間埋針,不斷產生微弱刺激,具有“淺刺、安全、無痛、價廉、方便、長效”等特點及優勢。
撳針常用於治療某些遷延不愈的頑固性疾病,以及一些經常發作的疼痛性疾病,臨床應用範圍比較廣泛,可遍及內、外、婦、兒、骨傷各科。比如:腰腿痛、頸椎病、肩周炎、膝骨性關節炎、頭痛、牙痛等疼痛病症;末梢神經炎、帶狀皰疹、面神經炎(面癱)、肋間神經痛、面肌痙攣等神經科疾病;咳嗽、胸悶、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呼吸科病症;尿急、尿頻、夜尿增多等泌尿科病症;月經不調、痛經、乳腺疾病等婦科病症;失眠、焦慮、肥胖病;等等。
進針雖淺,不可隨意
埋針前,醫生首先要確定穴位,對貼敷位置及周圍皮膚進行消毒,排除破損、發炎等現象後,用鑷子夾持帶有撳針的膠布,將針尖對準穴位,垂直緩慢按下,刺入皮內。要求圓環平整地貼在皮膚上,並確保再用指腹按壓,患者無刺痛感。
埋針時間一般為1~3天,留針期間應每隔3~4小時按壓一次,每處每次點按20下,力度以自身能承受為度。要注意不能用力搓揉埋針部位,避免撞擊。取針時,醫生可用鑷子夾住膠布向外拉出。
撳針埋針處不宜用水浸泡。夏季出汗較多時,要檢查埋針處有無汗浸、皮膚發紅等異常現象。若埋針處產生疼痛,可以調整針的深度、方向。若埋針處發紅、疼痛或感染,應立即取針,進行包紮處理。
雖然撳針方便快捷、操作簡單,但仍是一種針灸方法,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操作,禁止隨意埋針、揉壓。存在紅腫、化膿感染、紫癜、瘢痕的部位及關節部位,均不宜使用;皮膚過敏者、出血性疾病患者也不宜使用。
專家介紹
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副研究員。擅長針灸(艾灸為主)治療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徵等胃腸疾病以及亞健康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