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 陳海泉
微創手術1.0:切口微創
現代外科誕生之初,外科醫生只關心手術是否成功,並不在意切口大小、創傷大小。20世紀70年代起胸外科醫生開始做 “小切口” 手術。1992年起,隨著腔鏡手術應用於臨床, “微創手術” 的概念應運而生。近十年來,腔鏡手術技術蓬勃發展,從普通胸腔鏡,發展到單孔胸腔鏡手術,手術切口越來越小。
胸腔鏡手術的優點是減少疼痛、出血、術後感染風險及住院時間,減少炎症反應及免疫抑制,改善術後功能及生活品質。缺點是增加手術難度,淋巴結清掃率降低,對醫生的技術要求較高。
今後,微創手術1.0的發展趨勢,是繼續減少切口的創傷。對於相對簡單的手術,我們可以用兩個孔,甚至單孔腔鏡手術解決;對於一些很複雜的疾病,我們可以借助機器人輔助技術,進一步降低操作難度,擴大腔鏡治療的適應證。
微創手術2.0:臟器微創
這是 “微創1.0” 的升級版,不僅要減少切口創傷,還要減少臟器損傷。皮毛的損傷在傷口上,臟器的損傷在身體內部。
肺癌的標準手術方法是肺葉切除加縱隔淋巴結清掃。由於肺癌手術對患者肺功能的影響,全肺切除最大,肺葉切除次之,亞肺葉切除最小,故肺癌手術切除範圍經歷了從全肺切除(1933年)、肺葉切除(1950年)到亞肺葉切除(1995年)的演變。不過,1995年 “亞肺葉切除” 的研究是失敗的,因為它雖然對肺功能的影響最小,但治療效果不好,所以常規肺癌手術仍應做肺葉切除加縱隔淋巴結清掃。
微創手術2.0,就是在保證腫瘤被有效切除的前提下,減少對臟器的損傷。比如,我們嘗試為部分早期肺癌患者做肺段切除,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患者術後肺功能的影響;如果沒有淋巴結轉移,就不做淋巴結清掃。淋巴結其實不是壞東西,相當於人體的 “派出所” ,是為我們的健康 “站崗放哨” 的。
微創手術2.0,還體現在更短的手術時間上。比如,我們在術前先在CT引導下將腫瘤 “精確定位” ,手術時就能將其精準切除;切下來的標本,做術中快速冰凍病理檢查,明確其性質。如果病理檢查提示是良性腫瘤、癌前病變或早期肺癌,就可以縮小切除範圍,也不需要做淋巴結清掃;如果確診是浸潤性肺癌,則要做標準的肺葉切除加淋巴結清掃。
微創手術3.0:系統性微創
微創手術3.0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手術帶來的系統性創傷,使患者得以盡早康復。比如,胸外科手術的系統性創傷主要包括:手術創傷、麻醉用藥和單肺通氣。單肺通氣可造成肺內及全身炎症反應,嚴重程度與手術時間成正比;麻醉藥可以刺激炎症因素的釋放,誘發全身性的炎症發生;手術創傷誘發自身免疫力的抑制,抑制程度與創傷大小及手術時間相關。
總之,微創不等於小切口,不等於 “打洞少” 。手術安全、徹底、有效,才這是最重要的。腫瘤微創治療,既不能為了追求少打幾個 “洞” 而不顧臟器的損傷大不大、手術時間是否因此而延長,也不能為了切得乾淨、徹底,而給患者切個 “大口子” 。一定要平衡三方面的損傷,給患者帶來更多的益處。
專家介紹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胸外科醫師協會常委,上海市醫學會胸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抗癌協會胸部腫瘤委員會主任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