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肝膽外科教授 倪泉興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發生改變,我國胰腺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人口死亡的十大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的統計表明,上海市區惡性腫瘤總發病趨勢下降,但是,胰腺癌的發病率卻呈明顯上升勢頭,列全市惡性腫瘤第8位,死亡率位列第6位。

危險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糖尿病

胰腺癌的發病與吸煙、過量飲酒,嗜食高脂肪、高能量、熏烤煎炸食品及醃製食品、肥胖、糖尿病、慢性胰腺炎以及職業環境暴露密切相關。統計表明,40%的胰腺癌病人在確診時可伴有糖尿病,突發糖尿病又無家族史的病人更需要警惕胰腺癌。最近有研究證實,與正常人相比,新發糖尿病病人在糖尿病發生的最初3年內,患胰腺癌的概率提高了8倍。

特點:大於60歲,無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症狀隱匿

與2型糖尿病相似,糖尿病合併胰腺癌以後,同樣具有高胰島素血症和胰島素抵抗。但與2型糖尿病相比,糖尿病合併胰腺癌的特點為:①發病年齡相對較大,常大於60歲,女性多見;②基本無糖尿病家族史;③無“三多”症狀,但短期內體重下降較明顯;④起病時常有腹痛或腹部不適感;⑤合併高血壓和冠心病,常伴有肝功能異常;⑥腫瘤標誌物CA l 9 -9 和C E A常有異常。

早期表現:新發糖尿病、長期控制不佳、出現腹部症狀

胰腺癌臨床表現往往隱匿,長期罹患糖尿病是胰腺癌發生、發展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尤其是3年以內的新發糖尿病往往成為胰腺癌的早期表現。因此,50歲以上的中老年朋友應該進行血糖普查,若發現長期糖尿病控制不佳,或3年內新發糖尿病病人出現上腹疼痛、腰背痛、厭食等症狀,應常規行胰腺B超檢查,並密切隨訪。

確診: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

通常,控制血糖後症狀仍然未緩解,以及近期病情加重、服藥治療療效差、胰島細胞抗體、胰島素抗體、C A l 9-9 和C E A 等實驗室指標異常者,醫生會高度懷疑糖尿病合併胰腺癌。醫生會要求病人進一步做腹部CT 、M R I (核磁共振成像) 、P E T (正電子發射型電腦斷層顯像),以及ERCP(經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等影像學檢查,以盡早確診胰腺癌,積極治療,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專家介紹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榮譽教授,胰腺肝膽外科名譽主任、胰腺肝膽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協作組首席專家、復旦大學胰腺病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胰腺腫瘤研究所名譽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