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製劑中心教授 朋湯義
傳說,古人發現受傷的兔子很喜歡吃一種纏在豆秸上的野生黃絲藤,便在 “兔” 字上加上草字頭, “菟絲子” 由此得名。
菟絲子為旋花科植物南方菟絲子或菟絲子的乾燥成熟種子,在遇到水後會露出卷旋狀的胚,形如吐絲,故又名吐絲子。主產於山東、內蒙古、甘肅、河北、安徽等地,常見於田邊、山坡陽處,通常寄生於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種植物上。
補脾、腎、肝之上品
自古以來,諸多醫學典籍與本草著作中,關於菟絲子的記載頗為豐富。菟絲子入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言其 “味辛平,生山谷,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 ,是常用的補益中藥之一。《本草經疏》將其譽為 “滋養脾、腎、肝三經不可或缺之良藥” 。菟絲子味辛、甘,性平,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的功效;外用可消風祛斑。常用於肝腎不足所致腰膝酸軟、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腎虛胎漏、胎動不安、目昏耳鳴、脾腎虛瀉。
由於菟絲子是寄生植物,廣泛寄生於豆科、菊科、蒺藜科等植物上,其化學成分很大程度上受寄主植物影響。目前研究發現,菟絲子藥材中的化學成分主要包括黃酮類、酚酸類、生物鹼類、多糖類等物質。其主要活性成分為黃酮類化合物,具有保肝、抗炎、抗氧化、抗腫瘤、抗骨質疏鬆、增強免疫力等藥理活性。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其可用於治療少、弱精子症,以及腎病、皮膚病、卵巢早衰等。
炮製方法多種多樣
菟絲子作為種子類藥材,其顆粒細小且質地堅硬,生品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因此在臨床應用中多以其炮製品入藥。菟絲子的炮製方法多種多樣,包括炒製、酒漬、酒煮、鹽製、蒸製、製餅等方法。
炒製後的菟絲子能增強止瀉作用,多用於脾腎虛瀉;酒製品可增強菟絲子溫補腎陽的作用,適用於腎陽虛證,同時還能使有效成分易於煎出,提高藥效;鹽炙法旨在增強菟絲子入腎的功效,可治陽痿遺精、腎之陰陽兩虛。
用量及注意事項
菟絲子雖為平補之品,但偏於補陽,故陰虛火旺、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者不宜服用;婦女症見崩漏或妊娠期禁用。菟絲子正常用量為6~12克,辨證不明、配伍不當、超量用藥等因素可能會引起噁心、嘔吐、皮疹、胸悶等不良反應。患者應在醫生辨證施治指導下使用,嚴格按照規定劑量,以確保安全。
專家介紹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製劑中心教授。主要從事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中藥實踐培訓、臨床中藥教學及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