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別名薏苡、薏仁、薏米、苡仁、苡米、裕米、益米、薏仁米、水玉米、溝子米、珠珠米、回回米等。英文名Semen Coicis或Coix Seed或Seed of Jobstears。
來源: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 var. ma-yuen (Roman.) Stapf的乾燥成熟種仁。原產於越南﹑泰國﹑緬甸和印度等地,於東漢時期引入我國。薏苡屬有很多物種,最常見的栽培種有馬援種和大粒種。國內栽培品種主要為馬援種。除青海、寧夏、甘肅等省區,全國大部份地區均有種植,其中貴州、雲南、四川、湖南、福建、河南、河北和遼寧等省為主要產地。
入藥: 薏苡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果實成熟時採割植株,打下果實曬乾,除去外殼、黃褐色種皮及雜質,收集種仁即可供藥用。以粒大、飽滿、色白、完整者為佳。薏苡仁作為中藥應用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被為上品。除種仁(薏苡仁)外,該植物的葉(薏苡葉)和根(薏苡根)等亦可供藥用。
炮製: 薏苡仁常生用或炒用。炒製方法自南北朝時出現,其後相繼出現了鹽炒、清炒、薑汁炒、土炒、糯米炒等炮製方法。《中國藥典》中有清炒法、麥麩炒法等標準。
成份: 薏苡仁含蛋白質約14%,脂肪約5%,碳水化物約79%。其氨基酸主要為亮氨酸、賴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等。脂類有三酰甘油(約64%),二酰甘油(約7%),一酰甘油(約4%),甾醇酯(約9%),游離脂肪酸(約18%)及揮發油(約60餘種)等。另含葡聚糖、酸性多糖、薏苡多糖、酚酸、甾醇、黃酮、酰胺、三萜、生物鹼、腺苷、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成份。《中國藥典》將甘油三酯作為其品質檢測指標。
功效: 健脾補肺,清熱排膿,利濕除痹。
應用: 中醫常用薏苡仁治療脾虛泄瀉,水腫腳氣,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肺癰腸癰,小便淋瀝,淋濁白帶,扁平疣等病症。現代研究表明薏苡仁具有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抗氧化,抗心肌缺血,鈣離子拮抗,抗病菌、抗過敏,抗炎鎮痛,抗風濕,抗腫瘤,抗衰老,調腸道菌群,美白皮膚等多種藥理作用。薏苡仁生用偏於清肺,炒用長於理脾。 臨床應用時可用薏苡仁煎煮內服,或入丸散,浸酒等服用。
複方: 唐代名醫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了一首葦莖湯方劑。該方由薏苡仁配伍葦莖、桃仁、冬瓜仁組成;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膿之功效;是主治熱毒壅肺,痰瘀互結之肺癰證的代表方劑;症見咳嗽痰多,甚則咳吐腥臭膿血,胸中隱隱作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的患者。現代常用該方治療肺膿腫、大葉性肺炎、支氣管炎、百日咳等臨床病症。
食療: 薏苡仁是2012年國家主管部門公佈的86種藥食兩用中藥材之一,其蛋白質和脂肪含量明顯高於其他禾本科作物,被譽為“禾本科之王”。薏苡仁中油脂成份如α-單油酸甘油酯等有抗腫瘤作用,阿魏酰豆甾醇等有促排卵作用;多糖成份如薏苡多糖等能降血糖,葡聚糖等能調節免疫;藥用價值很高。日常除了可用薏苡仁煮粥、煲湯、調羹等製作藥膳外,近年已出現了苡仁餅乾、薏苡仁豆腐、薏苡仁多糖奶片、薏苡仁飲料等保健食品;但應注意孕婦不宜食服薏苡仁。
參考: 《中國藥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