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教授 曹韻貞
愛滋病(AIDS) 對人類的威脅不僅因為它是一種目前不可治癒的傳染病,而且自1983年首次報導了兒童AIDS後,愈來愈多的嬰兒和兒童被發現感染了愛滋病病毒(HIV)並死於 AIDS。兒童罹患AIDS在世界範圍內已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社會問題。兒童HIV感染,80%來源於母親,20% 則可能來源於輸血或其他血製品。由於規範了獻血者的篩選工作和對血製品來源的控制, 母嬰垂直傳播HIV的發生問題將更為突出。
從我們收集自全國各地醫療和防疫機構的有限資料來看,我國HIV母嬰傳播的情況並不樂觀。例如一份資料中,在102名HIV陽性孕婦所生的112名子女中,89名兒童經過HIV病毒載量測定,陽性者36人。從地區分佈來看,雲南、新疆、河南、廣東佔據前列。世界範圍的HIV流行之先例告訴我們,隨著我國HIV/AIDS疫情的不斷惡化,HIV母嬰傳播病例將會不斷增加,中國兒童正處於HIV/AIDS的嚴重威脅之中。
母嬰傳播的三個環節
- 宮內感染 佔15%左右。在妊娠初期,胎兒可以經過許多不同的途徑與母體的周圍血細胞接觸,給HIV的傳播提供了機會。研究顯示,宮內傳播主要是通過胎盤的破損缺口(物理或炎症性損傷等造成)將病毒傳給胎兒。胎盤的破損可發生於妊娠的任何時期,孕婦吸煙或吸毒使之更容易受損, 這種損傷可以促進病毒傳播。也有研究認為,一些性激素可能會加快病毒複製,或者一些淋巴因素出現在發生炎症的局部胎盤,導致HIV複製並通過胎盤傳給胎兒。從臨床資料來看,宮內早期感染者易成為未成熟的早產兒和低能兒,出生後48小時內血漿病毒學檢測為陽性,且在出生後4周內即死亡。宮內晚期感染的胎兒則可能預後略好一些。
- 產道感染 約佔50%。眾所周知,感染HIV婦女的宮頸和陰道分泌物中可以分離出HIV,而此時產道高度充血,經產道分娩的嬰兒極可能因與產道黏膜或感染的血直接接觸而感染HIV。從陰道分娩的雙胞胎嬰兒中,第一胎嬰兒的HIV感染率為第二胎的2倍以上,主要是因為第一胎首先直接暴露於未經清洗的宮頸、陰道分泌物中的時間較長。胎兒出生1周至3個月內血樣檢測病毒標記為陽性,一般可以判斷為分娩期傳播。
- 乳汁感染 母乳傳染HIV的危險率是29%。HIV陽性產婦的乳汁中可發現HIV。在非洲,其母嬰垂直傳播危險因素以母乳餵養為主。嬰兒出生後3個月內血漿病毒標記為陰性,3月後病毒標記為陽性,則可判斷為產後乳汁感染。
影響HIV傳播的其他因素
許多研究顯示,母嬰傳播HIV與母體的病毒載量水準密切相關,與母親免疫力下降程度也有一定關係。另據報導:發生母嬰傳播者中,母親血中維生素A的平均水準明顯低於未發生傳播者。分娩方式對母嬰傳播也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如採取剖腹產者因為可以縮短或減少嬰兒與產道分泌物和母親血液的接觸而使發生率明顯降低。此外,一些行為因素如抽煙、吸毒、妊娠期無保護性交等也與HIV母嬰傳播的發生有關。
阻斷傳播的三大措施
要阻斷HIV母嬰傳播的發生,目前最有效的措施為:①藥物阻斷。②實行剖腹產手術。③採取人工餵養。
採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作干預性治療,通過藥物阻斷HIV的母嬰傳播已成為可能。在西方國家,應用藥物並廣泛採取人工餵養,HIV的母嬰傳播率已降到5%以下。最近,一項烏干達和美國的聯合研究顯示,分別給分娩期產婦和出生3天內的嬰兒單劑應用維樂命(NVP),能使HIV的圍產期傳播減少47%。全程費用不足4美元,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大福音。世界上有些國家已經把維樂命預防母嬰傳播納入到公共健康政策之中,我國也在部分地區開展起這項工作。
在我國,HIV主要流行於邊境或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和中部農村地區,鑒於存在貧窮、文化水準低以及恥辱感等因素,要在這些地區推行剖腹產手術難度顯然很大。因此,對自然分娩者,分娩前可用洗必泰等消毒劑進行產道沖洗,並盡可能縮短第二產程(從子宮口開全到胎兒娩出)。胎兒娩出後盡可能吸淨其口、鼻、上消化道內的吸入物。至於是否在這些地區推行人工餵養,則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最好將母乳餵養的優缺點向患者講清楚,然後由其自己決定是否採用母乳餵養。採取母乳餵養者,應將母乳加熱後喂用。其他象產道清洗、補充營養素等措施也很重要,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盡量採用。當然,從整體上控制我國HIV的流行,才是防止HIV母嬰傳播最根本的措施。
至於如何控制已經感染或即將感染HIV的年輕婦女和孕婦不將病毒傳給下一代,各級政府部門還應該有相應的對策和一整套切實有效的措施。我認為,從政府的角度來看,首先必須採取廣泛而有效的宣教干預措施,盡可能讓人們瞭解HIV的相關知識以及預防母嬰傳播的方法和措施,對HIV高發區應重視婚前、孕前的 HIV檢測,做到以預防為主。其次,應該撥出專款或建立專項基金用於NVP的干預性治療,在老、少、邊、窮地區盡量做到免費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