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 周根青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我國房顫的患病率為1.6%,估算患病人數高達2000萬。隨著人口老齡化,未來我國房顫患者數量還將進一步增加。房顫的危害很多,輕者可引起心悸、胸悶、氣短等不適;重者可導致腦卒中(腦栓塞),誘發或加重心力衰竭等,致殘和致死率較高。
導管消融,部份房顫患者的“優選”治療方案
房顫的治療措施主要包括卒中預防、節律控制、心率控制、合併症和危險因素管理等,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其中,導管消融是非藥物治療的主要手段。既往研究顯示,導管消融可以改善房顫患者的心功能和預後,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研究證據的不斷積累,房顫導管消融的適用人群不斷擴大,指南推薦級別也逐年提高。目前,對藥物治療無效的陣發性房顫和持續性房顫患者,導管消融的推薦級別為一類推薦(首選治療措施)。
消融雖好,三大“短板”不容忽視
首先,經食管心臟超聲檢查是房顫導管消融術前的必查項目之一,主要作用是明確心房和左心耳是否有血栓。一旦發現血栓,患者就不能進行房顫消融手術。在絕大多數醫院,該檢查是在患者清醒狀態下進行的。食管超聲探頭較粗,雖然大多數患者可以耐受,但受檢者體驗不佳是不爭的事實,部份患者的不適感甚至超過了導管消融手術。
其次,目前我國95%以上的房顫導管消融手術採用局部麻醉聯合術中鎮靜、鎮痛。在手術過程中,部份患者容易感到緊張,且仍能感受到胸悶、疼痛等不適,伴隨而來的身體移動和不規律呼吸,也影響了消融的精準性和安全性。
第三,進行房顫導管消融治療時,醫生需要在患者大腿根部的腹股溝處進行2~3次股靜脈穿刺和置管,以建立導管進入心臟的通路。手術結束後,股靜脈穿刺處需要進行加壓包紮。患者回到病房後,需要用沙袋壓迫傷口6小時;術後24小時,如無出血、血腫,患者可正常下地活動。對大部份患者而言,術後制動、平臥等要求是能夠耐受和堅持的,但對有些患者而言,這樣的要求其實是非常難以做到的,如高齡老人、肥胖者,以及合併心衰、腰椎疾病等情況的患者。
補齊“短板”,讓消融治療更安全、舒適
1.用心腔內超聲代替食管超聲,減輕痛苦
近年來,心腔內超聲技術被逐漸應用於房顫消融手術中。手術時,醫生可以將心腔內超聲導管經股靜脈放置到右心房等部位進行檢查,明確左心房及左心耳是否存在血栓。這不僅可以替代食管超聲,避免食管超聲檢查帶來的痛苦,還可以在術中即時監測併發症等情況,進一步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
2.用“全麻”代替“局麻”,治療全程無痛苦
在歐美國家,80%以上的房顫消融治療在全身麻醉(簡稱“全麻”)下進行。但在我國,一般採用局麻,主要原因是醫院條件限制。過去,我院為心臟解剖異常、肥胖及特殊醫療需求的房顫患者提供全麻導管消融治療,目前已逐步拓展到所有適合全麻手術的房顫患者。患者術中無疼痛感、呼吸規律、不易發生身體移動,大大提高了消融導管的穩定性,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3.用縫合代替加壓包紮,患者術後不再“難熬”
在保證靜脈穿刺口良好癒合、不增加相關併發症的發生風險的基礎上,顯著減少沙袋壓迫、下肢制動及臥床的時間,是廣大患者的迫切需求。
近年來,筆者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房顫消融股靜脈縫合術,實現了房顫消融快速康復,顯著改善了患者就醫體驗,陪護家屬也輕鬆許多。用血管縫合代替加壓包紮後,傷口即刻止血,且無需拆線;沙袋壓迫的時間縮短至2小時;術後2小時,患者可在床上彎腿、翻身;術後6小時,患者即可下地適當活動;留置導尿管的患者,術後6小時即可拔除導尿管,降低了尿路感染的發生風險;由於臥床時間明顯縮短,進一步降低了肺部感染、腰椎疾病發生或加重的風險。
專家介紹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病臨床醫學中心主任助理,,國家衛健委心律失常介入培訓導師,中國房顫中心認證專家,中國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認證專家。擅長心律失常的診斷和治療(包括藥物和射頻消融術、無水酒精消融術、冷凍消融術、左心耳封堵術、起搏器植入術等手術介入治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診治,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導管消融手術治療,包括房顫、房撲、室速等複雜心律失常及外院手術失敗、術後復發的各種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