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主任醫師 常青
調查顯示
在我國20歲以上人群中,糖尿病的發病率已上升至9.7%。照此推算,我國現有糖尿病患者近1億人,已超過印度,成為全球糖尿病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值得關注的是,在罹患糖尿病20年後,幾乎所有1型糖尿病和60%2型糖尿病患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DR)。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4.7%~37. 5%的糖尿病患者存在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且這一比例仍在不斷上升。目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已成為我國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
血糖控制不好,眼底受傷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併發症之一。血糖升高會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血-視網膜屏障受損,從而導致視網膜出現微血管瘤、出血、滲出、新生血管等一系列病理改變。根據是否出現“視網膜新生血管”,臨床上將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分為非增殖期(沒有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和增殖期(有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兩大類,每一類又細分為數個亞級。而造成患者視力損害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性黃斑水腫(DME)和增殖期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PDR)。
診斷新技術,助力早發現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分期主要依據散瞳眼底檢查、彩色眼底照相、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及眼底螢光血管造影(FFA)確定。
眼底螢光血管造影能更早期、更準確地發現視網膜血管病變,清楚地顯示微血管瘤、毛細血管無灌注區、眼底新生血管及毛細血管滲漏等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臨床病理過程,是評價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眼底特徵的重要診斷工具,對確定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分期、指導治療、判斷預後有重要意義。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可以顯示視網膜斷面的形態結構,是一種非接觸、無侵入性的診斷技術,能夠觀察視網膜的細微形態結構,提供量化的診斷資訊,有助於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的早期診斷和臨床療效觀察,對病情監測和提示預後也有重要意義。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技術(OCTA)是近年來應用於各類眼底血管疾病診治及隨訪的一項無創新興技術。與眼底螢光血管造影類似,OCTA也能夠觀察到大多數與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相關的血管變化。
此外,若患者存在玻璃體積血或白內障等妨礙眼底檢查的病變時,眼底超聲是評估視網膜病變程度的重要方法。
治療新技術,延緩病情進展
在眼科治療方面,主要有視網膜鐳射光凝術、眼內藥物注射和玻璃體切割手術。而控制好血糖、血脂和血壓是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重要前提。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鐳射光凝一直是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標準治療方案。及時進行視網膜鐳射光凝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非常重要,可以降低視力喪失或必須進行玻璃體切割手術的風險。不過,鐳射光凝治療也有一定局限性,夜盲、周邊視力喪失、脈絡膜滲漏、黃斑水腫加重和玻璃體積血者無法進行鐳射治療。
若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已出現新生血管併發症,如玻璃體積血、牽拉性視網膜脫離等,就需要借助玻璃體切除術進行治療。大多數患者在術後可以保留殘餘視力。
近年來,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數(抗VEGF)藥物已成為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治療的里程碑。大量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玻璃體腔注射抗VEGF藥物可以提高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的視力,同時還能延緩病情進展。不過,這些藥物半衰期短,為保持視力改善效果,需要重複注射。
特別提醒:糖尿病患者應定期檢查眼底
不同類型的糖尿病,開始進行視網膜病變篩查的時間有所不同。一般地說,1型糖尿病患者應在發病五年後,開始進行眼底檢查;2型糖尿病患者應在確診時即進行眼底檢查,隨後根據眼部病變情況決定隨訪週期。由於妊娠會加快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進展,故糖尿病患者在妊娠前和妊娠期間更應定期檢查眼底。
專家介紹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醫院眼科玻璃體視網膜科主任、主任醫師,中華眼科學會玻璃體視網膜學組委員,上海醫學會眼科玻璃體視網膜學組副組長,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眼科專業常務委員,中國女醫師協會眼科專業委員,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眼科玻璃體視網膜學組委員。擅長眼科疾病的診斷和內外科治療,尤其專注於玻璃體視網膜疾病,如眼內感染、視網膜脫離、玻璃體積血、老年黃斑變性,機械性眼外傷等病的診斷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