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南院神經內科教授  李焰生

要預防腦卒中,首先必須控制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具體治療措施包括: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在醫生指導下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波立維等),嚴格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等。

不少患者擔心長期用藥會產生不良反應,對 “何時能停藥” 問題非常關注。特別是當他們發現自己的血脂、血糖等指標已經降至正常時,都希望能盡早停藥。這其實是一種不科學的認識。治療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脂血症並不像治療感冒或腹瀉那麼簡單,唯有堅持長期用藥,才能保持血壓、血脂和血糖的穩定。患者在用藥後各項指標降至正常,僅代表用藥有效,並不表示疾病已經被治癒。一般地說,抗血小板藥、降壓藥、降糖藥、降脂藥等,都需要終身服用。

腦卒中患者需要用什麼藥、怎麼用,都是有一定規範的。比如,缺血性中風在起病後4.5小時內可以溶栓;起病超過4.5小時者,在急性期需使用大劑量抗血小板藥物2週,並盡早使用他汀類藥物,同時還應注意控制血壓、血糖等危險因素。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國,中風患者錯誤用藥的現象非常普遍。首先,在很多醫院,中風患者都需要接受輸液治療1~2週,甚至更長時間。許多患者也認為,吃藥好得慢,輸液好得快。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說,除不能進食的患者外,中風患者根本不需要輸液,因為大多數對中風有防治作用的藥物,如抗血小板藥、降壓藥、調脂藥、降糖藥等,都是口服藥。

常用的靜脈藥反而是一些沒有多大作用的藥。由此造成的結果是,許多患者雖然 “吊” 不少鹽水,但由於大多 “不對症” ,該用的藥(如抗血小板藥等)沒用,可用可不用的藥亂用,達不到應有的療效。以至於部份患者一邊 “吊針” ,一邊 “復發” ,病情越來越重。

其次,  許多中老年人喜歡定期去醫院打 “吊針” ,以為輸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藥能幫助 “疏通血管” 、預防中風,這其實也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第三,一些患者認為西藥副作用大,中藥副作用小,便擅自用活血化瘀中藥(如丹參片等)代替抗血小板西藥。殊不知,中草藥同樣也有副作用,特別是靜脈輸入的中藥針劑。

大家必須明確,中風患者之所以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主要是為了抑制血栓形成、預防中風復發。活血化瘀中藥可能存在一定的 “抗栓” 作用,但由於目前尚缺乏可靠的科學證據證明其確實有效,故國內外醫學界均反對用 “活血” 中藥來代替抗血小板藥物。

專家介紹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南院神經內科教授。擅長腦卒中、癡呆、頭痛、頭暈等疾病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