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 費智敏
世界衞生組織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病率為每年6~8/10萬人,其中60%以上由顱內動脈瘤破裂引起;在獲得醫療救治前,10%~15%的患者死亡;起病後30天內的死亡率為46%,即半數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會死亡。
動脈瘤是由於動脈血管壁肌層存在先天缺陷,血流對血管壁長期沖擊導致管壁擴張、向外突起呈球形。動脈瘤從形成到破裂前,醫學上稱之為「未破裂動脈瘤」。動脈瘤的發生、發展,就好比是吹氣球,當氣球不太大的時候,不容易破裂;若氣球越來越大,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導致氣球破裂。
顱內動脈瘤就像一個待爆的不定時炸彈,隨時有發生破裂出血的危險。通常,顱內動脈瘤破裂多發生在50~60 歲人群中,但也有20% 發生在45 歲之前,女性略多見。
顱內動脈瘤破裂四大徵兆
①突發的劇烈頭痛。常被患者描述為「生平最嚴重的頭痛」;
②惡心、嘔吐;
③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甚至昏迷,伴或不伴局灶體徵;
④可伴有眼部出血。
突發劇烈頭痛、嘔吐時,患者應想到動脈瘤破裂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應及時撥打120 急救電話。在運送過程中,應盡量使患者保持頭高腳底、側臥位,避免舌根後墜阻礙通氣,並及時清理口中嘔吐物,以免誤吸入氣道。
及早干預,以防後患
神經外科擇期手術死亡率為1% ~2%,而顱內動脈瘤一旦破裂,1 個月內的死亡率高達46%,兩者之間差了幾十倍。如果能早期發現顱內動脈瘤,並通過流體力學等工具預判,哪些動脈瘤可以隨訪觀察一段時間,哪些動脈瘤需要早期積極處理,以避免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甚至死亡等嚴重後果。
在日本,由於篩查工作做得好,每100 例顱內動脈瘤手術中,有85 例是「未破裂的動脈瘤」手術,救治成功率高;而破裂的顱內動脈瘤手術,即急診手術,僅佔15%。而在國內,這個數字正好相反,絕大多數是急診手術,也就是在動脈瘤破裂以後才做手術,風險陡增。
篩查首選磁共振血管造影
要預防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除了戒煙戒酒,控制血壓、血糖、血脂,保持大便通暢,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外,國外成功的經驗是,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普通CT 和磁共振無法顯示血管圖像,無法明確有無顱內動脈瘤。磁共振血管造影(MR A)是一種特殊的磁共振檢查,不需要打造影劑,沒有輻射,檢查過程沒有任何痛苦,由電腦進行三維血管圖像的重建,可以顯示顱內血管圖像,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高達90%,是篩查顱內動脈瘤的「有力武器」。家族中有腦動脈瘤破裂出血者應進行篩查,以便早期發現病變,及時處理。
留意「報警」症狀
約50% 的腦動脈瘤在發生破裂之前有先兆症狀。若出現下述情況,應及時去醫院檢查:
①突發劇烈頭痛,疼痛在1 天內消失,常被稱為「警告性」或「警戒性」頭痛,常為少量出血導致;
②一過性黑矇,同向偏盲,可能是小梗死或短暫缺血;
③癲癇發作;
④無出血的頭痛,可能是由於動脈瘤增大、血栓形成或瘤內出血所致,或動脈瘤對硬膜的刺激所致;
⑤佔位症狀,如巨大動脈瘤壓迫導致偏癱,動眼神經麻痹導致上瞼下垂、複視、瞳孔擴大無反射,視神經或視交叉受壓導致視覺喪失,三叉神經受壓導致面部疼痛。
專家簡介:
費智敏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主任醫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衞計委腦卒中防治中青年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神經創傷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抗癌協會神經外科委員。 擅長腦血管病、腦瘤、頸椎病的診治。
專家門診:周一下午、周二上午(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