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病毒通過傳播,寄生於人體內,直接導致各種傳染病。如新冠病毒引起全球瘟疫。

還有的病毒通過一定方式,成為病因,間接導致疾病。如與EB病毒(EBV)密切有關的鼻咽癌。

本文採集一些文獻資料簡述EB病毒,及其對於鼻咽癌發病的作用和在診斷鼻咽癌時的臨床價值。

EB病毒的發現

Epstein和Barr兩位科學家於1964年首次成功地將非洲兒童淋巴瘤細胞通過體外培養獲得一種病毒,在細胞塗片中用電鏡觀察到皰疹病毒顆粒,而命名為EB病毒。

EB病毒的形態與其他皰疹病毒相似,圓形,直徑180nm,基本結構含核樣物、衣殼和囊膜三部份。又被稱為人類皰疹病毒4型。

EB病毒與多種疾病的發生有關

人是EB病毒感染的宿主,主要通過唾液傳播。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細胞內增殖,然後感染B淋巴細胞,這些細胞大量進入血液循環而造成全身感染。EBV還可以長期潛伏在人體淋巴組織中。已經發現一些疾病的發生與EB病毒的感染有關。

非腫瘤性疾病中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口腔白斑、X染色體相關的淋巴增生綜合征、病毒相關性噬紅細胞增多症。

腫瘤性疾病中有:Burkitts淋巴瘤、霍奇金病、鼻咽癌。

還有一些兒科疾病中也發現有EBV感染,如:與免疫功能受損有關的平滑肌肉瘤、大細胞間變性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川崎病、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性硬化、病毒性腦炎、格林-巴利綜合征、再生障礙性貧血、呼吸系統感染等。

EB病毒是引起鼻咽癌的重要病因之一

鼻咽癌是一種發生在鼻咽腔的頂部和側壁的惡性腫瘤,在我國南方高發,其發病率在耳鼻咽喉惡性腫瘤中佔第一位。在鼻咽癌患病人群中大多被檢測到有EB病毒基因組存在。

鼻咽癌常因EB病毒長時間感染而引發,但檢驗到EB病毒卻不一定患鼻咽癌,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才可能引起鼻咽癌。EBV感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有研究顯示,大部份人都感染過EB病毒,但並沒有患鼻咽癌。

EBV感染是鼻咽癌的病因之一。EB病毒基因可整合到人宿主細胞基因組,從而誘發癌細胞惡性轉化,導致腫瘤發生。不過鼻咽癌發病還與遺傳、環境、化學等多因素有關。鼻咽癌發病有明顯的地域和人種差異,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發病高,蒙古人種發病高。在我國廣東、香港、海南、臺灣等地有高發家族存在。

EB病毒測定對於鼻咽癌的價值

EBV分離培養困難,一般用血清免疫學方法輔助診斷。檢測EB病毒抗體,主要針對病毒的衣殼抗原(CA)、早期抗原(EA)和核抗原(EBNA)。

目前普遍應用免疫酶法檢測EB病毒的IgA/VCA和IgA/EA抗體滴度。前者敏感度較高,準確性較低;而後者與之相反。因此對疑及鼻咽癌的病人,同時進行兩種抗體檢測,有助於早期診斷,可以反映疾病的進程和預後。測定EB病毒抗體還可用於鼻咽癌的普查。

在診斷上,除病毒檢測外,應做進一步檢查,對於確定診斷意義重大。如:B型超聲檢查、鼻咽側位片、顱底片、CT檢查、磁共振、纖維鼻咽鏡檢查、頸部腫塊活檢、鼻咽腫物穿刺等。

(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