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主任醫師 高月求
中醫藥治療慢性乙肝具有悠久的歷史。大家可能認為,乙肝是現代疾病,中醫是古老醫學,中醫不知道如何治療乙肝。的確,在乙肝病毒被發現之前,中醫不認識它,但認識黃疸、肝區脹痛等乙肝相關症狀,並形成了完善的診療體系。
比如,通過觀察小便在白綢布上的染色判斷黃疸輕重,並以茵陳為主藥進行治療,現在臨床上治療黃疸的茵梔黃注射液、茵陳黃疸沖劑等常用中成藥即來源於此。大家熟知的保肝降酶藥,如甘草酸苷、聯苯雙酯,分別來源於中藥甘草和五味子。在東漢時期張仲景的著作《金匱要略》中有這樣的論述:“肝之病,補用酸,助於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中醫認為,五味子屬於酸性藥物,甘草屬於甜甘之品,可補肝、益肝,也就是具有保肝作用。
總體而言,中醫藥防治慢性乙肝有四個優勢環節。
優勢一:調控免疫
雖然抗病毒治療解決了乙肝患者體內乙肝病毒複製的問題,但很難徹底清除病毒,主要原因是免疫紊亂沒有得到糾正。中醫藥以調理人體狀態見長,中醫藥調理的關鍵功效在於調整人體的免疫功能。
我們在承擔國家傳染病重大專項課題時,開展了中醫藥防治慢性乙肝多中心、大樣本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慢性乙肝的基本病機為脾虛濕熱兼腎虛。因此,我們確立了“補腎健脾利濕”治法,並總結多年臨床經驗,形成了中藥複方──補腎健脾利濕方。臨床研究證實,補腎健脾利濕方明顯提高了患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的陰轉率。我們將164例服用恩替卡韋(一種抗乙肝病毒藥物)1年以上未產生HBeAg血清學轉換(乙肝病毒e抗原轉陰)的慢性乙肝患者隨機均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均給予恩替卡韋治療,治療組患者加用補腎健脾利濕方。治療12個月後,治療組患者的HBeAg陰轉率為22.56%,明顯高於對照組的11.59%。由此可見,補腎健脾利濕方可提高慢性乙肝患者使用恩替卡韋治療後的HBeAg陰轉率。
中藥複方為何能提高HBeAg陰轉率?我們的研究發現,中藥複方可提高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NKT細胞(自然殺傷T淋巴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的數量,降低抑制性T淋巴細胞的數量,改善NK/NKT細胞分泌抗病毒細胞因數IFN-γ的能力,從而提高臨床療效。總之,中醫藥治療可從調控細胞免疫入手,提高慢性乙肝患者的免疫應答能力,在抗病毒治療的基礎上,提高乙肝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陰轉率,提高臨床療效。
優勢二:抗肝纖維化
肝纖維化是慢性乙肝進展到肝硬化的關鍵病理改變,阻斷肝纖維化進展是治療的關鍵。目前,臨床應用的抗肝纖維化藥物均是中藥,比如大家熟知的複方鱉甲軟肝片、扶正化瘀膠囊、安絡化纖丸等。
我們結合肝纖維化的中醫認識,形成了特色方劑──柔肝活血方。使用該方劑可改善慢性乙肝、肝纖維化患者的肝臟炎症和纖維化程度,抑制膠原蛋白分泌,促進其降解,從而發揮抗肝纖維化的作用。
我們發現,慢性乙肝、肝纖維化患者使用補腎健脾利濕方治療2年後,肝臟穿刺病理檢查提示肝纖維化逆轉率達到68%,肝臟炎症和纖維化積分也明顯降低。此外,我們還開展了以補腎為主治法預防肝硬化進展為原發性肝癌的臨床實踐,探索肝臟癌前病變的診斷、中西醫干預的效果。一些初步結果表明,中醫藥治療可以降低乙肝肝硬化患者發生肝癌的風險。
優勢三:改善臨床症狀
慢性乙肝患者常見抑鬱、焦慮、失眠、乏力、肝區脹痛或隱痛等臨床症狀,生活品質因此受到嚴重影響。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辨證應用中藥治療可明顯改善上述症狀。
在中醫“肝主疏泄”理論指導下,應用柴胡疏肝散治療可顯著減輕慢性乙肝患者的焦慮症狀。
中醫認為,肝為罷極之本,脾主四肢肌肉,腎為作強之官。也就是說,肝、脾、腎虧虛是人體疲勞乏力的原因,補腎、健脾、養肝治療可以改善症狀。臨床實踐證明,應用養肝健脾補腎方藥可改善慢性乙肝患者的疲勞症狀。失眠是肝病患者的常見痛苦,中醫理論認為“肝藏血、血舍魂”,肝病患者易出現“魂不守舍”的失眠。應用養血疏肝中藥複方治療慢性乙肝伴失眠的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失眠狀態,提高患者的睡眠品質。
優勢四:保肝、降酶、退黃
雖然抗病毒治療是慢性乙肝治療的關鍵,但並不是全部。近年來發現,肝功能長期反復異常是原發性肝癌的危險因素之一。保肝、降酶、退黃一直是中藥治療慢性乙肝的優勢環節之一。臨床常用的甘草酸製劑、五味子製劑、垂盆草製劑均來源於中藥,保肝降酶療效顯著;茵陳黃疸沖劑、熊膽膠囊、八寶丹、片仔癀均是臨床治療黃疸的常用中藥製劑。大量臨床實踐表明,保肝、降酶、退黃中藥聯合抗病毒藥物治療,可明顯提高慢性乙肝患者的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預後。
專家介紹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肝病分會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藥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擅長中西醫結合防治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各種慢性肝病,以及中醫調理慢性疾病軀體不適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