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 王 波
膝關節積液“禍首”眾多
任何導致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疾病都可能造成膝關節積液,最常見的有骨性關節炎、外傷和痛風。膝關節積液患者一般都會出現膝關節腫脹、僵硬及活動範圍下降。為更準確地判斷膝關節積液的原因,患者應詳細告知醫生自己膝關節症狀產生的具體過程,包括受傷情況、持續時間、疼痛性質、加重或緩解因素等。例如:急性外傷導致的膝關節腫脹提示可能存在韌帶或半月板損傷,而非外傷性膝關節急性腫脹更有可能是無菌性炎症;膝關節腫脹伴有明顯局部紅腫甚至發熱,可能是感染性關節積液;有高尿酸血症病史患者,且在發病前曾大量飲酒或食用高嘌呤食物,則患痛風性關節積液的可能性較大。
需接受體格檢查
要確定關節積液的病因,患者需接受體格檢查,包括觀察步態、膝關節周圍觸診、觀察膝關節活動度、麥氏徵試驗、側壓試驗(Thessaly試驗)、膝關節韌帶檢查及髕股關節擠壓試驗等,腫脹明顯者還須進行浮髕試驗。
穿刺抽液既是治療,也是診斷
關節腔穿刺抽液是治療膝關節積液的有效方法之一,可即刻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但由於該操作有創傷性,且可能造成膝關節表面皮膚的細菌進入關節腔內繼發感染。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關節腔穿刺抽液不作為膝關節積液的首選治療方案。
是否需要進行關節腔穿刺抽液,與關節積液的量、造成關節腔積液的原因等均有關。大量關節積液,保守治療無效,可進行關節腔穿刺抽液。一方面,穿刺抽液可減輕患者症狀;另一方面也有助於醫生通過積液的顏色、性質等判斷病因。確診為感染性關節積液的患者需進行關節腔穿刺抽液,以便將穿刺取得的標本進行培養,明確感染的病原菌和藥敏情況,讓治療更有的放矢。
拒絕積液“源源不斷”
打個比方,如果不把噴泉的泉眼堵住,單純使用抽水機是不可能將噴泉池裡的積水完全抽乾的。膝關節積液產生的原因是關節滑膜炎症,導致滑膜的超濾能力被破壞,過多的液體進入關節腔所致。因此,單純進行關節腔穿刺抽液雖然效果明顯,但積液產生常“源源不斷”。要想不受關節積液的頻繁“打擾”,關鍵是對因治療。
治病因
對於骨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積液,患者應在充分休息的基礎上進行熱敷、口服或局部使用消炎鎮痛藥,以減輕滑膜炎症狀。必要時,可在關節腔穿刺抽液後,向關節腔內注射激素或玻璃酸鈉等藥物。對於痛風引起的關節積液,患者應在嚴格飲食控制的基礎上,使用降尿酸藥物及消炎鎮痛藥。感染性關節積液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結果,選擇針對性抗菌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特殊的關節積液(如絨毛結節性色素沉著性滑膜炎)患者,除穿刺抽液外,還需進行關節鏡手術,清除滑膜。外傷誘發的關節積液,尤其是合併韌帶損傷、半月板或其他骨、軟骨損傷者,常需外科手術治療,達到恢復關節穩定性、減少關節積液反覆發作的目的。
抽液後,宜靜養
抽完積液後,還能走路嗎?同樣是膝關節腔穿刺抽液,為什麼醫生囑咐不同患者的休息時間各不相同?這是因為關節腔穿刺抽後,是否需要制動因人而異,制動的時間也與造成關節積液的病因存在直接關係。
關節制動
外傷導致的關節積液,制動的主要目的是為受傷的韌帶或其他軟組織癒合提供保障,因此需要較長時間的制動。骨關節炎、痛風等導致關節積液者,可在短時期內進行關節制動,以減輕滑膜炎症狀;但制動時間不宜過長,待腫脹、疼痛等不適症狀減輕後,須進行不負重的膝關節功能訓練,以防止長時間制動造成膝關節功能障礙。感染性關節積液患者在穿刺抽液後進行關節制動,有利於控制感染,功能訓練可在感染表現(局部紅、腫、熱、痛等)明顯減輕後進行。
專家忠告:膝關節積液患者不必過度緊張,應及時去醫院專科就診,明確積液的病因和嚴重程度。由醫生根據個人情況,決定是否需要進行關節腔穿刺。只要治療及時,大多數膝關節積液患者都能獲得較好的療效。
專家介紹
長征醫院骨科醫院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擅長微創股骨頭壞死保頭治療,人工關節置換感染與鬆動的診治,微創關節置換,高度脫位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等複雜髖關節置換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