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肝病科教授  王建設

病例13歲幼兒,轉氨酶久升不降

3歲女孩小曦活潑可愛,入院體檢時發現轉氨酶升高(丙氨酸轉氨酶74國際單位/升, 天冬氨酸轉氨酶45國際單位/升), 經多方診治、服用數種保肝藥半年後,仍不見好轉。後來,緊張不已的家長帶小曦到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肝病科就診,經檢查,我們診斷小曦患有肝豆狀核變性。服用葡萄糖酸鋅片3個月後,她的轉氨酶恢復至正常水平。其間,小曦做了基因檢測,發現ATP7B基因(肝豆狀核變性的致病基因)存在2個致病變異,1個來自母親,1個來自父親。

病例2時隔3年,小學生再次發生急性肝衰竭

男孩小軒在8歲那年暑假的旅行途中,出現嘔吐和低熱(37.8℃)症狀,次日便出現皮膚、鞏膜發黃,第3天出現醬油色、暗紅色小便。第4天,父母帶他去當地醫院就診,檢查發現,血紅蛋白只有39克/升(正常為>120克/升),凝血功能異常,肝功能異常(達到急性肝衰竭的標準)。經輸注血、血製品治療後,小軒的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愈加嚴重,被緊急轉診至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重症監護室。經肝病科會診,我們考慮小軒的急性肝衰竭和貧血是肝豆狀核變性引起的。

經血漿置換、使用鋅劑和D-青黴胺等治療後,小軒的病情漸趨平穩,出院後繼續口服鋅劑和D-青黴胺,1年後轉氨酶恢復正常。此時,小軒和媽媽以為病好了,便自作主張地不再規律服藥,也不繼續至醫院隨訪。過了2年,小軒再次因急性肝衰竭住院治療。這次出院後,小軒認真、規律服藥,目前病情控制良好。基因檢測也證實,其ATP7B基因存在2個致病變異。

肝豆狀核變性:一種常染色隱性遺傳病

肝豆狀核變性又叫威爾遜病,是一種以原發性銅代謝障礙為特徵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全世界範圍內,肝豆狀核變性的發病率為1/30 000 ~ 1/100 000;中國的發病率為5.87/100 000。該病的致病基因是編碼銅轉運蛋白P型ATP酶(ATP7B蛋白)的ATP7B,主要在肝臟表達。

致病機制:過量銅沉積,導致肝、腦等損傷

ATP7B基因發生變異時,可導致轉運銅離子的ATP7B蛋白功能減退或喪失,造成銅藍蛋白合成減少和膽道銅排泄障礙,過量的銅沉積在肝、腦、腎、角膜等器官和組織中,引起相應的臨床表現,包括肝損傷、神經系統異常等。

肝豆狀核變性所致的肝損傷可表現為:轉氨酶升高,肝、脾腫大,超聲檢查發現脂肪肝;嚴重的可發生急性肝炎(如黃疸、肝區不適)、急性肝衰竭(如黃疸、凝血功能障礙、肝性腦病),以及慢性肝炎、肝硬化(如脾臟增大、脾功能亢進、腹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肝性腦病),等等。

肝豆狀核變性引起的神經系統常見症狀包括:肌張力障礙(如發聲困難、吞咽困難、流口水)、震顫、肢體僵硬和運動遲緩(如行走緩慢、寫字困難)、精神行為異常(如抑鬱、焦慮、學習能力下降、情緒波動)等。

此外,部份肝豆狀核變性患兒的角膜可見K-F環(角膜色素環,由銅沉積於角膜後彈力層所致);部份患兒可發生溶血性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出現血尿、蛋白尿、腎結石等腎病表現,以及關節腫痛、骨質疏鬆等骨關節病變。

兒童肝損傷,應排查肝豆狀核變性

如果有以下情況,均應考慮是否有肝豆狀核變性的可能:1歲以上,尤其是3歲以上兒童,出現上述任一肝臟受損的表現;青少年出現任何不明原因的認知、精神、運動障礙;溶血性貧血患兒。

診斷肝豆狀核變性,需要檢查銅藍蛋白、24小時尿銅、角膜K-F環;有神經、精神症狀時,需要進行頭顱磁共振檢查;必要時,應進行ATP7B基因檢測;診斷困難時,可通過肝臟穿刺活檢輔助診斷。

治療核心:增加銅排泄,阻止銅吸收

肝豆狀核變性是可治療的遺傳代謝性疾病之一,治療越早,損害越輕,預後越好,大多數患兒長期預後良好。一旦確診,應盡快開始治療,藥物可分兩大類:一是增加尿銅排泄的藥物,為銅螯合劑,如D-青黴胺、二巰丙磺酸鈉、二巰丁二酸、曲恩汀等;二是阻止銅吸收的藥物,如鋅劑等。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在治療過程中,患兒應定期接受療效和不良反應監測,以便個性化調整治療方案,預防治療不足或治療過度。治療不足可導致病情遷延,甚至惡化;治療過度可導致銅缺乏,引起貧血等併發症。肝豆狀核變性患者需要長期堅持治療,停藥可導致病情反復和惡化,甚至發生急性肝衰竭。若發生急性肝衰竭,嚴重的可導致死亡,常常需要肝移植治療。

輔助治療:適當限制銅攝入

適當限銅飲食是肝豆狀核變性的管理措施之一,但不能作為唯一的治療方式。全球多個診療指南均建議,肝豆狀核變性患兒在接受排銅治療的第一年內,應避免食用富含銅元素的食物,包括貝類、堅果、巧克力、蘑菇、動物內臟等,直到症狀消失、肝酶恢復正常。

肝豆狀核變性患兒接受一年治療後,在無臨床症狀且肝酶正常時,可適當放寬對銅攝入的限制。日常生活中,患者應盡可能避免飲用經銅管或銅配件運輸的水,避免服用含有銅元素的保健品。

專家介紹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感染與免疫臨床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感染傳染科主任、肝病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感染學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遺傳性肝病協作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第八、第九、第十屆委員會委員兼小兒肝病和感染學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