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製劑中心教授 朋湯義
夏季,大多數植物生機勃勃,而有一種植物卻在夏天剛來之際便悄悄枯萎。古人根據這一特點,將這種植物命名為 “夏枯草” ,亦稱“夏枯頭”“鐵色草”“大頭花”“夏枯球”等。
夏枯草來源
中藥夏枯草來源於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乾燥果穗。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中,可用於 “熱瘰鬁,鼠瘺,頭創,破症,散癭,結氣,腳腫,濕痹,輕身” 。《新修本草》中記載此草 “首春即生,四月穗出,其花紫白,似丹參花,五月便枯,處處有之” 。
夏枯草喜溫和濕潤氣候,耐寒,適應性強,在中國秦嶺以南地區均有分佈,以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為佳,生於荒坡、草地、溪邊、山坡、山溝、荒地及路旁等濕潤之處。其全株高約30釐米,植株頂部是輪傘花序,集結成穗,在果穗呈棕紅色時採收入藥。
泡茶製膏,消腫散結
夏枯草味辛、苦,性寒,歸肝、膽經,能疏通肝經瘀滯,有消腫散結之功,且善於清肝火、平肝陽,常用於治療肝經風火導致的眼睛紅腫、發癢、流淚,以及肝藏血不足、肝虛引起的眼珠疼痛、雀盲、夜盲等症,常與當歸、白芍、甘草、玄參等配伍。
藥食兩用藥
夏枯草作為一種藥食兩用藥,表面上清熱之力不強,但由於其苦辛而寒的性味、疏風清肝的特點,夏天用夏枯草泡茶,它是很不錯的解暑佳品。其與菊花、決明子、青葙子製成涼茶,可以清肝火;與益母草、生萊菔子、羅布麻組成代茶飲,可輔助降壓。單獨一味夏枯草,可以製成夏枯草膏,可用於治療因肝火上炎引起的頭痛。此外,治療肝火上炎導致的眩暈、原發性高血壓,以及瘰鬁、癭瘤、乳腺增生等病症,也可選用夏枯草膏。需要注意的是,本品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辨證使用,氣血虧虛者、孕婦慎用。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夏枯草主要含有三萜及其苷類、甾醇及其苷類、黃酮類、香豆素、苯丙素、有機酸、揮發油及糖類等成分,在降糖、降壓、抗菌、抗氧化、抗病毒、調節免疫系統及呼吸系統等方面均有一定作用。
專家介紹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製劑中心教授。主要從事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中藥實踐培訓、臨床中藥教學及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