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 喬穎
抑鬱症是常見的心理障礙,以持續的心境低落、興趣減退、活動減少等為主要特徵,嚴重者可引起自殘、自殺等不良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在門診的抑鬱症患者中,很多都是女性。近年來,許多學者也對抑鬱症的性別差異進行了大量研究,發現女性抑鬱症發病率約為男性的2倍。這是什麼原因?哪些因素讓女性離抑鬱更 “近” ?
1. 遺傳風險高於男性
抑鬱症的遺傳率為30%~40%,而女性的遺傳風險高於男性。女性的情緒較容易受環境因素影響,而在不良環境下,遺傳因素會增加特定精神障礙的易感性。
2. 不可小看的激素水平波動
女性激素也是抑鬱症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激素可調控腦內多個參與抑鬱症發生、發展的神經遞質系統,以及個體對環境因素的敏感性。從青春期、孕產期到更年期,女性的不同生命週期都伴隨著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而激素水平的劇烈變化,會使發生抑鬱的風險顯著升高。有研究表明,雌激素水平下降、促卵泡激素水平升高,對絕經期女性而言,都是出現抑鬱的危險因素。經前期緊張、產後的情緒低落、更年期的焦慮等,都與女性激素不穩定有關。
3. 睡眠問題更多見
女性睡眠障礙者人數多於男性。長期失眠會使人思考能力和記憶力下降、內分泌紊亂、精神萎靡、焦慮、煩躁,甚至誘發或加重精神痛苦,引發抑鬱。
4. 更易體驗不愉快情緒
從青春期開始,女性的情緒不穩定性就顯著高於男性。女性更容易經歷焦慮、憤怒、內疚和抑鬱情緒,應對環境未知結果的抗壓力能力較差。於是,女性更有可能將普通情況詮釋為 “危險信號” ,將小挫折看成“大磨難”。女性相對較脆弱、膽小,更渴望親密的人際關係和得到他人及社會的認同,面對人際方面的壓力和負性生活事件的時候,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為此煩惱。這些特質也是抑鬱症的高危因素。
5. 心理應激反應模式不同
通常情況下,男性對社會心理應激的生理反應更大,更容易出現攻擊他人的言行。而女性的應激反應相對較小,對待負性生活事件,她們更傾向於將原因歸結為自己能力欠缺或性格不好。從進化角度出發,這一現象是為了保護胎兒免受母體應激的影響。然而,應激反應調動較弱與更高的抑鬱風險相關。基於精神分析的 “精神發洩” 理論認為,人將體驗到的負性情緒及時發洩出來,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如果長期抑制憤怒情緒,最終將導致抑鬱。
6. 處理不良情緒的方式過於內向
心理學家發現,最初出現情緒低落時,男性喜歡通過參加體育活動發洩和擺脫自己的抑鬱情緒,轉移注意力;女性往往不願意活動,她們會不自主地進行 “心理反芻” ,即反覆思慮情緒低落發生的可能原因並給出各種可能的解釋,被動重複地體驗傷痛,延長了抑鬱情緒的持續時間。長期如此,進展為抑鬱症的風險大大增加。
7. 受教育程度和婚姻品質的影響
有研究發現,女性社會經濟地位和受教育水平越高,抑鬱症發病風險越小。這說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應對生活事件時思考問題比較全面,心態相對較好;低收入、低學歷者,由於社會接觸面較窄,在經歷負性生活事件時,解決問題的途徑較少,更容易引起較重的負性情緒。
心理學研究還發現,女性抑鬱和婚姻品質明顯相關。婚姻關係的不協調使已婚女性心理和生理長期處於應激狀態,情緒低落、內心痛苦等症狀得不到配偶的理解和安慰、疏導,致使心力過度勞累,心理耗竭,誘發抑鬱。而對於本身就有抑鬱的患者來說,較差的婚姻品質會使原本低落的心境變得更差,可謂 “雪上加霜” 。
目前,世界各國精神衛生專家都高度關注 “女性抑鬱” 的問題。從大的方面講,全社會都應該維護女性權益,為她們建立溫暖、寬容的社會和家庭支援系統,給予女性必要的人文關懷,使她們得到心理支持和安慰,感受到幸福。從個人角度講,女性要學會維護自己的身體健康,瞭解自己的身體特點,保證充足睡眠,參加適當的體育鍛煉;合理地進行自我心理調適;遇到不良情緒時,要通過合理的方式宣洩(如轉移注意力,向親友傾訴等);注意個人的自我成長,多學習新知識,同時注意維持良好的家庭關係等。
專家介紹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擅長各類精神障礙的早期干預和診療,尤其是女性心理問題、雙相障礙、抑鬱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慢性酒依賴的診斷和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