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特聘教授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院社會學終身教授  張傑

幸福感是怎麼回事

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由於這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體驗,心理學上常以“主觀幸福感”來描述、研究人的幸福感。幸福感是衡量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質的一個重要指標。主觀幸福感較低,除影響生活品質,還可影響人的心理健康。

幸福的標準不是絕對的,人們之所以對幸福有不同的認識,多半由於各自的參照物不同。“人比人氣死人”和“知足常樂”,就是選擇參照物不同而導致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對幸福的感受。幸福感還與個人的需求密切相關。比如客居他鄉的老人,認為告老還鄉是一種幸福;而對於“留守老人”來說,子女在身邊便是幸福。

四條建議提升主觀幸福感

1)找對參照物

很多時候,對幸福的認知是建立在參照物基礎之上的。因此,要提高幸福感,需要合理選擇參照物件。具體而言,可以適當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同時應該看到別人也有“不幸福”的地方。此外,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有將自己與地位、空間相近的人進行比較的傾向,當自己不如別人時,便會產生相對偏頗的判斷。這種情況下,應該看得“遠”些,不要把比較物件局限在周圍的人──應該知道,比起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人,自己的情況還是很不錯的。

2)老有所為

個體的生命價值持續一生,並非某個階段所特有,老年時期也不例外。而任何階段的生命價值都必須通過社會參與方可實現。老年期處於生命歷程的後段,在這一時期,個體已經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驗與智慧,這些智慧與經驗是難能可貴的社會資產,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因此,退休之後,要避免與社會隔離,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以從中體現自己的價值。

3)保持生活新鮮度

老年人一定要多培養些興趣愛好,多接觸新奇的事物。比如,多參加戶外活動,從事一些志願者活動,學習攝影等。這些活動都可以填補因不上班所造成的精神空虛,讓生活保持新鮮和有趣。在退休之前,就要認真規劃和思考一下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以免真正從工作崗位退下來的時候“措手不及”。

4)追憶年輕時代

隨著年齡增長,心理不斷老化直接影響老年人的情緒狀態。情緒的控制與疏導是老年期重要的內容之一,成功的情緒控制是使積極、正性的情緒最大化,並致力於減少負性情緒。老年人可多回想自己年輕時的美好事件,追憶幸福時刻,進而在現實生活中保持樂觀。常懷舊不僅能讓人感到溫暖,減輕焦慮水平,還能增強對自我價值和生存意義的認同,使人對未來的生活持有更樂觀的展望。

專家介紹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特聘教授,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院社會學終身教授,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專案主持,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