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兒科主任醫師 薛 徵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小血管炎症,好發於2~8歲兒童,男孩多於女孩;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春秋季居多;常以皮膚紅點或紫斑為首發症狀,多分佈於臀部以下雙下肢伸側,對稱分佈,高出皮膚表面,用手按壓不褪色。除皮疹外,部分患兒可出現腹痛、膝踝關節腫痛等症狀,部分患兒還會出現血尿、水腫、血壓增高等腎臟受損的表現。
絕大多數患兒病程較短,經過積極治療和得當的養護,短則1~2週,長則1~2月,即可痊癒。有腎臟損害的患兒病程較長,可持續1~2年或更長時間,且易復發。
中醫治療需分型
中醫學稱本病為“紫癜”,屬於“血證”範疇,是小兒常見的出血性疾病之一。發病的內因是小兒正氣素虧,外因是感受外來邪氣。出血量少者為輕症,出血嚴重伴大量便血、血尿、明顯蛋白尿者為重症。通常,輕症以中醫治療為主,重症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醫將本病主要分為風熱傷絡證、血熱妄行證、脾不統血證、陰虛火旺證四種證型。前兩型起病急、病程短,紫癜顏色較鮮豔,屬實證;後兩型起病緩、病情反覆、病程較長,紫癜顏色較淡,屬虛證。
風熱傷絡證以全身紫癜散發伴癢感等為特徵,患者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血熱妄行證以心煩、口渴、便秘等熱象明顯為特徵,患者舌質紅絳、脈數有力;脾不統血證以面色萎黃、疲勞乏力、食慾不佳、頭暈心慌等脾虛之象為特徵,患者舌淡苔薄、脈細無力;陰虛火旺證以手腳心熱、低熱盜汗、心煩少寐、大便乾燥、小便黃赤等陰虛火旺、陰津虧耗之象為特徵,患者舌光紅、舌苔少、脈細數。四種證型可分別採用方劑銀翹散、犀角地黃湯、歸脾湯、大補陰丸加減進行治療。
美味藥膳助調養
1. 綠豆薏苡仁粥
【原料】 綠豆30~50克,薏苡仁15~30克。
【製法】 將綠豆及薏苡仁淘洗後放入砂鍋內,加適量清水,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熬,待其爛熟成粥即可。
【用法】 每天兩次,連服數日。
【適用】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適用於風熱傷絡證或血熱妄行證。
2. 馬蘭鴨蛋湯
【原料】 馬蘭頭全草60克,青殼鴨蛋2個。
【製法】上二味同煮,鴨蛋煮熟後去殼,再煮至蛋呈黑色即可。
【用法】 吃蛋喝湯,每天早、晚各一次,空腹食用。
【適用】 清熱涼血,適用於血熱妄行證。
3. 花生衣紅棗湯
【原料】 大棗15~30只,花生衣5~10克。
【製法】 將大棗、花生衣同放入鍋中,加水約500毫升,用文火煎至100毫升,撈出花生衣。
【用法】 飲湯,也可食棗,每天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連服1~2個月。
【適用】 補血生血,適用於脾不統血證。
4. 黨參龍眼黃鱔湯
【原料】 黃鱔1~2條(50~90克),龍眼肉15~30克,黨參、黃芪各10~15克,白術3~6克,當歸3~6克。
【製法】 黃鱔去鰓及腸雜後洗淨,與洗淨的黨參、龍眼肉、黃芪、白術、當歸同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熬煮一小時,稍加調味即可。
【用法】 隨量食用。
【適用】 補脾益氣,引血歸經,適用於脾不統血證。
5. 骨髓紅棗糯米粥
【原料】 豬(或牛、羊)大骨250~500克,大棗30~50克,糯米50~100克。
【製法】 將豬(或牛、羊)大骨洗淨,煮2小時。去骨留汁,加入大棗、糯米,煮成粥即可。
【用法】 每天早、晚各服一次,連服一個月。
【適用】 補血生髓,適用於脾不統血證或陰虛火旺證。
6. 桂圓鵪鶉蛋湯
【原料】 鵪鶉蛋2~4枚,龍眼(桂圓)肉10~15克,紅糖5~10克,雞湯或鴨湯適量。
【製法】 將鵪鶉蛋去殼,與龍眼肉、紅糖一同放於碗中,加適量雞湯蒸熟即可。
【用法】 每天早餐一次,經常食用。
【適用】 補氣生血,適用於脾不統血證。
7. 藕梨荸薺汁
【原料】 鮮藕1000克,生荸薺、甘蔗、梨各500克,鮮生地黃120克。
【製法】 將荸薺洗淨泥沙,去皮、切碎;鮮藕洗淨,切為碎丁;甘蔗去節,切碎;梨削去外皮、去核。上述五味榨汁。
【用法】 每天2~3次,每次10~20毫升,連服數日。
【適用】 滋陰生津,涼血止血,適用於陰虛旺火、熱象明顯者。
專家介紹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兒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上海市首屆中醫藥領軍人才,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兒科分會副會長,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綜合兒科分會副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