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腎病科主任醫師  高建東

認識痛風性腎病

痛風性腎病主要影響腎小管和間質,晚期多數腎小球受累,出現氮質血癥,甚至尿毒癥。腎外表現以關節病變最為突出,尤以足第一蹠趾關節多見,可呈急性或慢性關節炎表現,不少患者以痛風性關節炎就診時,發現腎臟已經受累。本病好發於中老年人,男性居多,女性多見於絕經後。據調查,中國高尿酸血癥患者已達1.7億人,且越來越年輕化。5%~12%的高尿酸血癥患者會發展成為痛風,痛風患者40%以上可以發展為慢性腎臟病。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是當前危害人類健康的一種嚴重的代謝性疾病。 中醫認為痛風性腎病病位在脾、腎二臟,基本病機為脾腎不足,兼夾濕濁、痰瘀,為本虛標實之證。大多數患者形體肥胖、年過不惑,臟氣日漸衰退,若加之飲食不節、嗜食膏粱厚味或飲酒過度,久之必致臟腑功能受損。脾腎不能正常運化水液,從而聚濕生痰,痰濕內阻,血行不暢,易於導致瘀血內生,痰瘀互阻,日久滯留血脈,入臟則窮必及腎,致腎氣不足,腎絡痹阻。  

泄實補虛 辨證施治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是中醫治療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則之一,根據邪正盛衰的輕重緩急在辨治過程中有所側重。痛風性腎病急性發作期治療重在“攻邪”,治以清熱利濕、緩急止痛為主。慢性緩解期的治療在攻邪基礎上,要兼以“補虛”,治以健脾化濕、補腎壯腰為要。中醫治療痛風性腎病有一定優勢,其特色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利濕泄濁 濕濁內蘊是高尿酸血癥產生的病理基礎,故利濕泄濁法當貫穿治療始終。患者除出現蛋白尿、血尿外,也伴輕度水腫、困倦乏力、噁心嘔吐、胸悶腹脹、口中有尿味等證,進餐後癥狀可加重,舌苔多白膩。中藥可用車前子、王不留行子、白芥子、制大黃、萆薢等,有效降低血尿酸,同時助體內濕濁痰瘀等病理產物一併排出體外。 活血化瘀 痛風性腎病急性期宜涼血,慢性期宜化瘀散結。如患者關節疼痛,痛有定處,屈伸不利,局部灼熱紅腫,步行艱難,夜間疼痛加重,可藥用黃柏、蒼術、威靈仙、牛膝、赤芍等。慢性期也當注意攻補適度,靈活運用。 健脾補腎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痛風性腎病患者因先天不足、後天失養、飲食不節等導致脾腎虧虛,進一步引起痰濁、瘀血、濕邪、毒邪蘊結,而引發本病。臨床治療當根據患者寒熱陰陽證候給予養陰、溫陽或固本泄濁的方劑,如大補元煎、濟生腎氣丸、溫腎解毒湯等,常用黨參、茯苓、薏苡仁、生地黃、熟地黃、山萸肉之品,強調補益後天以養先天,同時起到鼓舞正氣,促邪排出的作用。

定期複查 積極防治

若發現足第一趾蹠關節紅腫疼痛,或體檢發現血尿酸升高,一定要及時就醫。患者要定期檢查血尿酸、肌酐、尿素氮、尿常規及尿微量蛋白等,以便及時掌握病情發展與變化。此外,日常生活中還需注意以下幾點:①控制飲食: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肉類、沙丁魚、豆製品,以及高酵母飲食,如酒類、麵包、饅頭等;控制蛋白質攝入。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和富含維生素食物。②多飲水:每日尿量2,000~3,000毫升,有利於尿酸排泄;適量飲用小蘇打水,可鹼化尿液。③合理運動:過量運動會損傷關節、易引起血尿酸升高誘發痛風,應適度運動,以不感到疲勞為宜。④防寒保暖:尤其要注意腰部、關節局部保暖。

專家簡介

高建東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腎病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中醫腎病研究所副所長,肝腎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中醫藥大學)成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腎病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腎病分會常務理事。擅長中醫藥治療各種慢性腎臟病,尤其在痛風性腎病、多囊腎、尿路結石、IgA腎病等領域經驗豐富。 專家門診:週四上午(東院) 特需門診:週一上午(西院),隔週六上午(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