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教授 繆曉輝
目前的血液和血液製品(血液製品、白蛋白等)主要來源於人體,用的是人的血液或血漿,這一來源必然會存在風險。也就是說,人所患的很多感染性疾病都有可能通過輸血或注射血液製品進入受血者體內。例如,愛滋病可能通過輸血傳播,乙肝、丙肝和梅毒也能通過輸血傳播。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血液製品的高風險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品質控制不嚴
嚴格地講,不管是獻血還是接受輸血,我國政府都有明確規定,要求對獻血者進行嚴格的篩查,這既是對獻血者負責,也是對輸血者負責。但是,採集血液或加工血液的過程十分複雜,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病原體篩查不嚴格,或滅活病毒、細菌等不過關,就可能使血液不安全,致受血者感染愛滋病、乙肝、丙肝等。這次“廣東佰易藥業事件”,就是因為生產過程把關不嚴,致使用者感染了丙肝。
“窗口期”易漏診
血液製品不安全的另一個原因是獻血員感染了某種病原體而恰好處於“窗口期”,極易被漏篩。近年來,我國血液檢測技術得到了極大發展,但無論是乙肝抗體檢測還是愛滋病抗體的檢測,甚至準確率達到99%的丙肝(三代)檢測試劑盒的應用,理論上應該說安全性很高了,但是這些檢測或篩選技術都僅僅是針對血液中的抗體。而一次抗體檢測陰性,是不是表明該獻血者不存在感染性疾病呢?事實並非如此。無論是丙肝病毒還是乙肝病毒,甚至是愛滋病病毒,在感染人體後尚未產生抗體前的一段時間會有一個“窗口期”(通常愛滋病為1-2年,丙肝為0.5-1月,乙肝很短)。在“窗口期”內,病人已感染了病毒,但針對病毒的抗體尚未產生,檢測抗病毒抗體的結果會是陰性,容易造成漏診。也就是說,一個獻血者在感染病毒的“窗口期”內獻血,這份血液的篩查試驗將呈現出“未感染”的假陰性結果。如果受血者輸入這種“窗口期”病人的血液,就可能感染愛滋病毒,丙肝、乙肝病毒等。
病毒難以檢測
這些年來,醫學家研究人員苦苦尋覓,希望能夠直接檢測病毒的核心成分,即病毒的基因——乙肝病毒DNA、丙肝病毒RNA和愛滋病毒 RNA。這種基因檢測技術和抗體檢測技術聯合起來使用,有以下優點:敏感度明顯增高,更容易篩選血液中的病毒;同時,可檢測“窗口期”抗體陰性病人體內的病毒。雖然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和比較成熟,但是成本太高,如果對血製品同時查前面談到的三種病毒基因, 其費用比血液本身還要高出許多,即使是發達國家目前也難做到。相信未來若干年,隨著檢測技術進一步改進、成本不斷降低,有可能實現對血製品中的病毒抗體和基因聯合檢測,從而使輸血和血液製品的風險性不斷下降。
可見,無論是輸血還是注射血液製品都是高風險的“投資”,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因人而異、因病而異謹慎使用。如果僅僅為了增強免疫力、預防感冒,或增加營養,而盲目注射丙種球蛋白、白蛋白,或輸血(包括血漿、紅細胞、白細胞等),最後卻感染乙肝、丙肝甚至愛滋病,那可是得不償失,同時又是一件多麼令人心痛的事情啊!
當然,大家也不必人人“自畏”。如今,我國政府不斷加大對血液製品的監督管理和深入開展血液病毒滅活技術的科學研究,從這個角度講,我國的血液製品總體是安全的,也是很有前途的。在此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輸入或注射血液製品,更不能將丙種球蛋白、白蛋白以及血漿、紅(白)細胞等當作萬能藥、營養品、補品隨意補充。
專家簡介:
繆曉輝 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感染病科分會副會長,上海市醫學會感染病學會主任委員,《中華傳染病雜誌》總編輯。從事內科臨床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30年,在各種內科常見疾病、急重症和疑難雜症的診治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