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教授 蔡三軍

我們經常發現,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患有大腸息肉,但並不在意,一直等到息肉發生癌變造成不良後果後,才開始後悔不已。息肉是黏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消化道息肉中最常見的是大腸息肉。大腸息肉可分為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等不同類型。其中,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癌變機會,屬於癌前病變,大家應該重視,並積極治療。

治療方法多樣

目前,大腸腺瘤的治療方法有內鏡下治療、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三種。不同的方法,適用於不同的患者。

1.內鏡治療 內鏡治療包括高頻電切除、氬氣治療(APC)、黏膜切除術(EMR)及黏膜下剝離術(ESD)等。根據腺瘤的大小、形狀及性質不同,須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內鏡治療經濟、安全、微創,目前是絕大多數大腸腺瘤的首選治療方式,併發症較少,難度較大的黏膜下剝離術(ESD)存在2%左右的出血率和穿孔率。

2.手術治療 若病理檢查證實有癌變或懷疑癌變,腺瘤較大,腺瘤呈廣基型,腺瘤數量較多密集分佈於某一腸段,以及息肉病、腺瘤病等,內鏡無法摘除的大腸腺瘤,可以採用手術治療。隨著腹腔鏡技術的迅速發展,適應證不斷擴大,大部份開腹手術均可以在腹腔鏡下完成。

3.藥物治療 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西樂葆等預防大腸腺瘤和大腸癌的確切作用目前尚存在爭議。不過,多個隨機臨床試驗已經證實,非甾體抗炎藥可以減少散發性大腸腺瘤的復發。注意,為避免胃腸道及心血管副作用發生,非甾體抗炎藥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莫忘定期隨訪

大腸腺瘤治療以後,患者還必須定期進行隨訪。

1.低危組 以下情況者,屬於低危組:①單發;②帶蒂;③小於2釐米的廣基管狀腺瘤;④伴輕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者。

隨訪內容和時間:治療後1年做一次纖維結腸鏡檢查,如為陰性,則每年進行糞便隱血試驗檢查,每隔3年做一次纖維結腸鏡檢查;連續3次腸鏡檢查陰性者,延長至每隔5年做一次纖維結腸鏡檢查。其間,每年進行糞便隱血試驗檢查。

2.高危組 以下情況者,屬於高危組:①多發腺瘤;②腺瘤直徑≥2釐米;③廣基的絨毛狀腺瘤或管狀絨毛狀腺瘤;④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變者(原位癌或浸潤性癌)。

隨訪內容和時間:高危組治療後3~6個月內做一次纖維結腸鏡檢查,如為陰性,6~9個月再做一次腸鏡檢查;仍為陰性者,1年後再做一次腸鏡檢查;連續2次腸鏡檢查都是陰性者,每隔3年做一次腸鏡檢查。其間,每年進行糞便隱血試驗檢查。

特別提醒 通常,直腸息肉多不單發。臨床上經常見到直腸息肉患者,結腸也有息肉,且以直腸和乙狀結腸結合部居多。因此,發現有直腸息肉的患者,需要進一步做纖維結腸鏡檢查,以確定息肉的範圍及位置。此外,由於息肉性質的不同,復發情況以及惡變率的高低均有差別。因此,患者一定要定期複查,以便及早瞭解相關情況。

大腸腺瘤演變成癌症需要5~15年

大腸腺瘤癌變的影響因素包括腺瘤的大小、數目、組織病理學類型、不典型增生程度以及患者的性別和年齡等因素。一般認為,大腸腺瘤演變成癌症所需的時間為5~15年。當然,並非所有的腺瘤都會發生癌變。也就是說,大多數大腸腺瘤終生都不會發生癌變。因此,大家也不必過度緊張,但一定要重視,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患者,必須積極治療。

專家介紹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前主任委員,中國臨床腫瘤協會結直腸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復旦大學大腸癌診治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