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B型(乙型)肝炎病毒的發現者、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撒母耳·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世界衛生組織以他的生日──7月28日作為世界肝炎日,旨在提高人類對肝炎的警惕。
肝炎指由微生物感染、免疫反應、藥物作用等多種因素引起的肝臟炎症性疾病。平常所說的肝炎主要指由病毒造成的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傳染性。經積極有效治療後,多數肝炎患者病情可以控制,而部份病情嚴重者也可發生死亡。
B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中國人肝細胞肝癌發生的主要病因之一。由慢性B型肝炎逐步發展成肝硬化,到最後發生癌變,這就是常說的“B肝三部曲”的發病路徑。
肝癌是“沉默的殺手”
因為惡性程度高,早期無特異症狀,故肝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很大部份患者一經確診就已是晚期。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佈了 2020 年全球最新癌症資料顯示:我國癌症新發病例數前十位中,肝癌新發病例數 41 萬,排名第四;我國癌症死亡病例前十位中,肝癌死亡病例數 39 萬,排名第二。
國內外多年的研究,已經證實了所謂 “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
肝癌的發生與B型肝炎的發生有極大關係
肝炎發展成為肝硬化的過程是肝細胞在病毒和自身免疫的“較量”中不斷壞死,形成纖維細胞增生並合成大量的膠原纖維。這些纖維取代了大部份的肝組織,肝臟變得又硬又小,形成了肝硬化。
肝臟除了代謝,還兼有凝血、免疫、解毒、調節等功能,一旦發生嚴重的肝硬化,這些功能都會受損,人體難以維持正常生活。最終導致肝臟發生癌變。
慢性B型肝炎患者如果不積極抗病毒治療,大約有40%會進展到肝硬化。一般活動性肝硬化患者中每年肝癌發生率為1%~2%,失代償性肝硬化患者中每年肝癌發生率為5%。如果40歲時患肝硬化,沒有經過抗病毒治療的話,到60歲時平均有40%的患者會發生肝癌。
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的隱患
不僅會傳染給別人,可怕的是,潛伏在肝內的B型肝炎病毒仍然有可能演變成致命的三部曲。
醫學研究指出,年齡愈小感染病毒者,愈容易變成慢性攜帶者。從小是B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幼年可能根本沒有症狀,但15至2O歲起,開始出現肝功能異常,成為慢性肝炎患者。
人體與病毒每一次對決都在肝臟留下傷痕,後變成肝硬化,或因慢性肝功能衰竭而呈現黃疸、腹水、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研究顯示,從小帶原的人,在2O至4O歲時,是形成肝硬化的高峰期,且血清e抗原持續陽性愈久,導致肝硬化的機率愈高。
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發生肝癌的機率,大約是非攜帶者的15O倍,尤其是四十歲以上男性、有肝癌家族病史等高危群攜帶者。
如何預防肝癌?
1.疫苗接種
接種B肝疫苗是預防B型肝炎病毒感染最經濟有效的方法。接種疫苗的人群中,B肝表面抗原陽性率有明顯下降。預防肝臟感染,進一步預防由此導致的肝癌。
2.抗病毒治療
治療的目標是最大限度抑制或清除肝炎病毒,減少肝損傷,阻止其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不論應用核苷[酸]類似物還是干擾素,研究表明,長期抗病毒治療可以降低發生肝癌的風險。
3.健康飲食
注意減少食物儲存時間,加強食品的乾燥,避免餐具的黴變,減少接觸黃麴黴毒素。提倡以蔬菜為基礎的膳食模式,避免接觸致癌化學物質。
4.早期篩查
慢性乙肝患者至少每年檢查2次甲胎蛋白和肝臟B超,以早期發現肝癌。而原發性肝癌的高危人群(40歲以上、男性、嗜酒、肝功能不全、肝硬化或已有AFP增高者)更需重視,應每3~6個月進行一次上述檢查,必要時做CT或磁共振。
(MX)